现在已是“处暑”节气了,对于饱受烈日烧灼的大家来说,这可是大大的好消息~因为,“处暑”的到来意味着 - 夏天的暑热终于结束了!
“处暑”是24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相对于立春、立秋等,在节气里的“知名度”可能并不太高,但对于健康和养生来说,处暑是个比较特殊的节气。此时若不注意一些保养事宜,可是很容易生病的!
今天,小薇就来跟你聊聊“处暑”时节如何养生?
处暑的特殊之处有3点
首先,它的读法特殊
“处”得念上声(即第3声)“chǔ shǔ”,不要念错了。(“处”是个多音字,有“chǔ ”和“chù” 2个音)
其次,它的名字特殊
虽然名字里有个“暑”字,看起来像是属于“暑热天气”的意思吧,但是为啥却排在“立秋”之后?
根据《辞海》中引用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的解释:“言渎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意思就是“酷暑将过而渐渐消退”。根据古义,当中的“处”字,不是“处于···”的意思,而是“停止、隐退”的意思。“处暑,暑止也。”到了处暑,暑天就停止了。
由此可知,处暑是个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处暑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气温逐渐降低。所以,处暑时节才是夏天和秋天真正的交汇期。
第三,“处暑”养生有这些特殊的注意之处
有些事情你可千万别做,不然可会吃大亏的~↓
生活上,别“累”着
处暑时期的生活保养,重点是“防秋乏”。
中医认为,秋热、耗气伤阴,可见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另外,处暑之后一段时间,白天的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人也易感到疲乏。所以,此时的生活作息要做调整,尤其是睡眠,一定要充足,才能缓解秋乏。
具体来说,应改掉炎夏晚睡的习惯,“遇有睡意则就枕”,晚上应在10点左右就寝,而中午的11~13点也应适时午休。
对于老人来说,处暑期间可每天多睡1个小时,每日午睡0.5~1个小时,这是因为,老人在入秋期间易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比起年轻人更易“秋乏”,所以,适当延长一些睡眠时间,有助于化解“秋乏”。
在这里,小薇教你个“解秋乏”的小技巧,就是“伸懒腰”:
下午工作/学习时感到疲倦,可以伸个懒腰,便觉得神清气爽。不累的时候,自己有意识伸个懒腰也会觉得舒畅。这其中的道理是,伸懒腰这个动作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人自然就感到清醒了。
此外,处暑期间体育锻炼,“不累”是标准。早晚可去散步,适量运动,但中午、下午气温较高,尽量不进行室外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伤了阳气。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此时过度运动,反而更加困乏。
老毛病,别大意
古人云“处暑寒来”,处暑过后,“秋凉”渐近,昼热夜凉,所以,现在也是很多秋冬季“老病”复发的高发时期,慢性病患者在这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旧病复发”。比如,由于此时的气候干燥、空气中的漂浮的粉尘、尘螨多,植物的落花、落叶也多,这些都是主要的过敏源,若患有哮喘、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此时稍不注意就会复发。
因此,这类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注意对过敏源的防护,外出时最好带个口罩,应急药品随身携带,尽量远离过敏源,可提前遵医嘱服用抗过敏药物。
有不少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及胃炎、肠炎患者在处暑期间也容易再次发作。这是由于患者没注意此时早晚的温差早已逐渐加大,却还通宵/长时间地吹电扇、吹空调,洗冷水澡,穿着过于轻薄,或不节制地喝冷饮、吃冷食,导致受凉受寒,旧疾发作。
因此,这类疾病的患者处暑期间要特别留意温差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晚上睡觉要注意保暖,若睡前觉得比较热,可以将空调温度调高以及设定成时,风扇也是一样。肠胃比较不好的人,这时候就尽量不要吃冷饮了。
饮食上,别“燥”着
在处暑时节,许多人会有一种感觉“燥”:皮肤紧绷绷的,经常起皮,头发也干干的,头皮屑还多,嘴唇发皱发干,便秘也多了起来……这些,其实都是身体对“秋燥”的反应。
俗话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虽说现在早晚是比较凉爽的,但大白天却还是燥热的。“燥”,是处暑之后的主气,燥则干,引起鼻干、咽干、皮肤干裂、皱纹增多等。要缓解这些“秋燥”不适,用日常自然的饮食调理是再好不过,
小薇现在就教你几个处暑期间“食养祛秋燥”的好办法,请接着往下看~
首先,处暑期间的饮食养生重在“清补”,“补”的同时,还一个强调“清”,即饮食以清热或者滋阴等补养为主,“补”和“养要兼顾,才能对抗“秋燥”。
倘若饮食过于清素,会影响人的食欲,尤其是老人,由于他们的味蕾细胞减少,加之“秋燥”引起的不适,使食欲减退,再只吃蔬果,蛋白质和脂肪就会摄入不足,这会削弱人体抵抗力,反而更不养生了。
处暑时的饮食,为了“滋阴祛燥”,应该荤素搭配、“少辛增酸”。
▶ 平时可多吃点鸭肉、黄鳝、猪瘦肉等蛋白质丰富,又不易上火的肉制品。当然,油炸烧烤做法的不在此列
▶ 在水果的选择上,可多吃如山楂、葡萄、柿子、柑橘、柠檬等酸味水果,这是“增酸”,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现在少吃为佳。
▶ “少辛”意为少吃“辛热”属性的食物,比如生姜、花椒、辣椒等。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味辛”的食物有发散作用,会导致人体过分出汗,易引发湿寒疾病。
此外,小薇再推荐给你3种很适合在处暑期间食用,可抵御“秋燥”、生津止渴、滋阴润燥的食材。
1.西洋参
西洋参跟其他“大补型”参类可不一样,它是种“清凉参”,补而不燥,可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还含有十多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对于津液不足,口干舌燥的人士具有很好的保健效果,长期服用,可以生津止渴,强身健体。平日里可取西洋参1~2g,泡开水代茶饮常喝即可。
2.莲子
中医认为,莲子味甘、性平,有“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效,常用于改善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处暑时节,很多人因为脾胃不适,经常腹胀腹泻,致使睡眠也变得不大好,这时候就很适合吃点莲子了。平时可将莲子加入粥中同煮,或常喝银耳莲子汤来抵御“秋燥”。
3.百合
处暑过后,秋燥损伤人体肺阴,咳嗽多痰等不适也逐渐增多。中医认为,百合味甘、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对秋燥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处暑时期食用百合,最好的方法是做成粥,既能补充流失的津液,滋润身体,又口味清淡,容易消化。小薇现在介绍2道,不妨学着做做。
▶ 百合粥:取糯米50g,百合30g,洗净切碎,加清水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早晚食用,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秋季肺燥。
▶ 百玉二冬粥:取百合25g,玉竹、天冬、麦冬各10g,洗净后加适量清水,小火煮沸30分钟后取出药汁。再将药汁同100g粳米与适量水共煮至米烂即可。吃时加适量蜂蜜,对“肺燥干咳、口干津伤、皮肤粗糙”有较好防治作用。
“处暑”是季节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学会正确养生,才能以健康的状态迎接寒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