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青少年,给大家的印象常常是活泼、阳光、积极、有朝气的,而现实中有的青少年,却选择了在花儿一样的年纪,用难以理解的自杀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2020年5月6日,古城西安一名9岁的美丽的原本活泼的可爱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纵身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而她留下的遗言里写着:
“妈妈,对不起”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就在不久前的6月8日,又发生了类似的悲剧,安徽宣城市一名13岁的小学生,那天晚上就像平常一样,吃过晚饭,写完作业,还玩了会儿,然后洗澡准备睡觉。父母却在不久后,发现孩子在洗澡间用跳绳上吊,后来抢救无效死亡。
(图片截自新浪微博)
警方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孩子曾用手机搜索自我捆绑的相关信息。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自杀的新闻屡屡出现于媒体新闻中,许多人在震惊、哀叹的同时,也不禁感叹,现在孩子们怎么越来越脆弱了,遭受一点点挫折和打击,就要选择自杀。
其实,在这一起起青少年自杀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若隐若现——
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青少年健康问题》报告称,抑郁症已超越艾滋病毒等因素,成为全球青少年致病和致残的头号原因。
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对于抑郁症,家长们不得不防!
当孩子有这些症状要警惕
许多家长都觉得,抑郁应该离他们的孩子是遥远的。
青少年时期应该是最无忧无虑的,是对一切事物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人生阶段,怎么可能抑郁?
事实上,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诸多因素都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遗传因素
父母有抑郁病史或共患其他精神疾病的,孩子发生抑郁的几率将比正常人群大。
个性认知心理因素
有的孩子对他人评价很敏感,自我认知比较消极,适应人际环境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容易在遇到挫折事件时产生抑郁。
家庭、社交、教育等因素
家庭不和睦、曾被欺辱甚至遭受性虐待、父母离异或分居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也将导致或加重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可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比成熟的成年人更加敏感脆弱。
家长需要意识到,有时候孩子看起来像在闹情绪的行为,其实是在忍受病痛的折磨。
家长在生活中要多留意孩子的情绪、表情、行为、睡眠等方面情况,如果出现下列问题,就要警惕孩子是不是患上抑郁症了:
·经常独自哭泣或流泪;
·反常的烦躁、愤怒,对他人抱有敌意;
·对以往的爱好失去兴趣;
·饮食和睡眠习惯突然改变;
·经常流露出悲伤和绝望的情绪;
·在学校表现不佳,成绩突然下降;
·身体有不明原因的疼痛或疲劳感;
·退出家人和朋友的交际圈;
·无缘无故的自责和内疚感;
·自我伤害,如割脉、烫伤自己;
·经常谈论死亡话题或有自杀的想法。
怀疑孩子有抑郁症怎么办?
首先,家庭、学校及社会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教育、成长环境,不让抑郁症有发生、发展的“温床”。
日常生活、学习中教会孩子应对挫折的方法,告诉他们很多时候遇到挫折并不一定是自己的错误,不要过度自责;
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让他(她)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努力提高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多组织家庭活动,父母的矛盾不要直接暴露在孩子面前等等。
医生也提醒家长们,青少年抑郁症很多情况下难以通过自我调整治愈。
一旦抑郁发生,家长要帮助孩子直面抑郁。千万不要引以为耻或“讳疾忌医”,尽早带孩子去专业精神或心理机构,及时就诊、积极治疗,避免那些新闻中的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
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最常见的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主张:
轻度抑郁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酌情使用;
中度及重度抑郁,以药物联合心理治疗方案为主。
规范的心理治疗可以帮助孩子改变原有的负面的认知、观念、想法,并且帮助孩子表达、疏解压抑已久的情绪;
而适当合理的使用抗抑郁药可以减轻抑郁症状,促使患者更快的恢复,尽快消除悲观、消极言行。
抗抑郁处方药物需要专业精神科医生根据病情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