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这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其实都不用治疗!

文章来源:健康之路网发布时间:2018-07-13 09:49:31举报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宝爸宝妈终于迎来了和宝宝的“会面”。


但不少宝爸宝妈却发现,自家的宝宝与别家的新生儿相比,看起来怎么总有些“怪怪”的?

于是爱孩心切的宝爸宝妈就着急忙慌的带着宝宝去医院问诊,却被告知: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治疗!


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新生儿好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是正常的,而很多宝宝也都会有类似的状况,大都不必做什么处理。


看似“病态”却非病

无需处理的情况


下面就跟着小薇来识别一下新生儿的那些似病非病:


 体重不增反减

有些宝妈发现,宝宝在出生3、4天后体重居然变轻了!不要慌,这是由于出生后要排胎便、排尿,以及皮肤蒸发和出汗丢失了水分,再加上进食少等因素,造成的体重下降。

但一般体重下降不超过9%,而且在出生10天左右就会恢复。如果下降超过10%以上或恢复较慢,那才需要担心。

500094318_wx.jpg


■ 口中有“异物”

螳螂子:口腔两侧峡部各有一块隆起的软组织,对吸吮动作是有利的。


马牙:也称板牙或上皮珠,在牙龈粘膜下可见白色的小斑块或黄色小颗粒。


这些对新生儿吃奶及以后的牙齿发育等均无任何影响,而且一般在数周后均会自行消退,故无需做特殊处理。

千万不要将其擦去或挑破,轻者粘膜损伤、局部疼痛,重则导致感染、发生败血症危及生命。


■ 乳房肿大有乳汁

有些男女新生儿在生后2-3天,会出现乳房肿胀,并有少量黄色乳液分泌的现象,这是受母体激素(泌乳素)影响所致。

一般2-3 周自然消退,无需处理。千万不要去按摩、挤压,以免损伤皮肤、引发感染。


 阴道出血流粘液

有些女宝宝在生后3-5天有少量血样分泌物或白色粘液从阴道排出,由母体激素(雌激素)传递引起,称为“假月经”、“白带”。


一般出血量少,1-2天后会自行消失,不必处理。

100388615-(1).jpg



 尿红或排尿时啼哭

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内会排尿,有的出生后2-5天在排尿时会啼哭,且尿液为砖红或者橘红色。

这是由于尿少的缘故,一般在加强喂养,尿量增加,几天后即可消失,故无需处理。


■ 隐睾或睾丸移动

隐睾: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会出现睾丸降至阴囊延迟现象,在宝宝出生后的6个月内,如果有下降至阴囊的那就不必担心,反之,则应及早手术。


睾丸移动:有些宝宝的睾丸会在阴囊中来回移动,或移动到阴茎的根部,或是缩到大腿的根部。

只要不是太频繁的上下移动都可以视为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 皮肤有斑或疹子

胎记:有些宝宝出生时,在臀部、四肢或头部会出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青色斑块,也称蒙古斑。

大多数在5-6岁会消失,少数终身携带,无需治疗。


粟粒疹:长在宝宝的面颊、鼻子上或下巴上的一些不红不痒的小白点。

通常几周到几个月后会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


可以说以上的症状都是新生儿的一些特殊表现,盲目处理反而会真病。

但如果因为症状模棱两可,不好判断的,那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处理。

500681566_wx.jpg



是“病态”也可非病

可看情况处理


为安全起见,就让医生来定夺吧。


■ 出生牙

有些宝宝“天赋异禀”,一出生就自带牙,民间说是“鬼牙”,医学上称之为出生牙,认为是正常乳牙的过早萌出,通常多长在下颌,软软的、并很松动。

出现这种情况的,太松动的可以拔掉,不松动的可以留着,但拔不拔都建议去咨询下医生比较稳妥。


■ 呕吐

通常叫溢乳或回奶,生理性溢乳,通常发生于喂奶过多、过快、吸入空气,或喂后换尿布或摇动过多、或牛奶过热、过冷的情况,一般无不适感,也不影响生长发育。

但若是吐奶前有痛苦、烦躁、量多且冲力大,即为病态,可能是一些疾病引起,应就诊。

100374862_wx.jpg



■ 头或腿脚畸形

头部有肿块:有些宝宝在出生时头部会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

正常的在出生后 6~10 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 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腿脚畸形:有些宝宝在出生时小腿有些向内弯曲,呈“WM”,但这是正常现象,随生长发育会自然恢复,无需捆绑。

如果是“抑脚—足外翻”、“脚下垂—足内翻”,若刺激活动后在3-4月后有恢复,则无后遗症,若不能恢复应去外科处理。


黄疸

这是胆红素在血液及组织中积聚而引起的一种症状,有病理性和生理性的。生理性的通常在生后2-3天产生,4-5天达高峰,一般不超过2周。

如果分不清病理性和生理性,还是看医生吧。


总的来说,如果遇到以上情况,宝爸宝妈先不要慌,先观察观察,如果觉得还是不确定病情,并也不放心,那建议去看看医生怎么说吧。

500469065_wx.jpg


要记住:如果宝宝得了什么病,千万不要听信什么偏方,自行给小孩“治病”,一些土方法不仅无效,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去医院就医才是王道!

举报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