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什么是黄汗 ?

    黄汗是指汗出色黄而染衣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谓: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计。”后世医家往往将黄汗混同于身目发黄的黄疸,如《症固脉治·黄疸论)说:“黄汗之症,眼白黄,面皮黄,汗出染衣,如黄柏汁。”(医学心悟)进一步肯定说:“出汗染衣,名日黄汗,皆阳黄之类也。”肯定黄汗是阳黄的一种。但实际上黄汗与黄疸不尽相同,黄汗可以是阳黄的症状之一,同身目发黄并见...

治疗

  【证治方药】

  (一)表卫不固。瀣热内蕴

  1、临床表现:久病体虚、年老患者,头项、背、胁下汗出色黄,动则尤甚。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下肢轻度潭肿,神疲乏力,易感冒,小便少或黄或清,舌淡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濡细或带数。

  2,病因病机;久病体弱,脾气不运。脾不运则湿内生,久而化热;气不足则卫不固,腠理失疏。致湿热外泄于表而成黄汗。

  3,治法:益气固表,利湿清热。

  4,方剌:加味玉屏风散(《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白术10~15g,防风10g,茵陈蒿30g,生石膏30g(先煎),滑石30g(包)。

  方义;原方无滑石。用生黄芪、白术、防风固表益气,茵陈蒿、石膏清利湿热,加滑石则利湿从小便而去,所谓“汗尿同源”,小便多则汗少,汗多则小便少者。

  加减:食欲不振、大便溏,脾胃不和甚者,去石膏、滑石,加猪苓、茯苓、党参、泽泻益气利湿;口苦尿黄热甚者,加竹叶、通草、车前子、黄柏、山栀清热利湿。

  5,变通法:如无热象,可用玉屏风散合五苓散(《伤寒论》)。

  (二)营卫不和。玄府壅闭

  l,临床表现:汗出如黄柏汁,身热不著,或不发热,恶风,下肢困重,皮下有蚁行感,口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舌薄白,脉沉紧或濡缓。

  2,病因病机:大多有外感发热而遇雨淋,汗出洗冷水浴历史。营卫不和,腠理郁闭,经气不通而为黄汗。

  3,治法:调和营卫,益气通阳。

  4、方剂: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黄芪20~30g,桂枝10g,白芍10g,米醋半杯。

  方义:黄芪益气止汗,通阳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醋水同煎,以泄营分郁热。

  加减:亦可用陈酒半杯代米醋。

  5,变通法:如黄汗色淡量少,汗出不透且腰以上有汗、腰以下无汗,身体腰髋沉重,下肢冷,小便不利者,可用桂枝加黄甍汤(《金匮要略》)。

  (三)湿热蕴结

  l,临床表现:全身汗出,汗液粘腻沾手,色黄如柏汁,身目不黄,汗出遇热则甚,时作时止。身体因重,头沉如裹,胸闷、脘痞、腹胀、胁痛、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气化失常,腠理疏泄失常。本型常因嗜食辛辣烟酒,或有肝病史。

  3,治法:清热利湿,宣通气化。

  4,方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加减。

  药物:藿香10g,厚朴5~10g,白蔻仁3~5g,石菖蒲10g,连翘l0g,黄芩l0~15g,滑石15~30(包),木通10g,射干10g,茵陈蒿15~30g,贝母5g,甘草5g。

  方义:藿香、菖蒲芳香化湿,厚朴、蔻仁苦温燥湿,滑石、术通淡渗利湿,以宣通三焦气化。黄芩、连翘、苗陈、射干清热利湿,用贝母润燥反佐,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胸闷加杏仁、枳壳宽胸,头重加荷叶、苍术祛湿,胁痛加郁金、姜黄理气,尿少加薏苡仁、竹叶除湿。口渴热重加生石膏清热。

  5,变通法:湿重而热不甚者用菌陈五苓散(《金匮要略》),

  (四)肝经郁热

  1,临床表现:两胁、腋下或外阴汗出发黄,沾染衣裤,好女月经不调,或痛经,男子性情烦躁而易怒。或有阴痒,或有狐臭。胸胁不适,口苦目眩咽干,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散。

  2,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久而化为火热,胆液外泄于腋、胁、外阴等肝经所过之处。本型可有肝病史。

  3,治法:疏肝清热。

  4,方剂: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加减。

  药物:柴胡l0g,丹皮6~l0g,山栀6~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5g,薄荷5g。

  方义:丹皮、山栀清热泻肝,茯苓、白术调中健脾。当归、白芍和血养肝,柴胡疏肝,薄荷解郁,以助肝气。

  加减:阴痒加白鲜皮、蛇床子、苦参清热除湿;狐臭局部用加味三仙丹(见腋汗)。胁痛加川楝子、玄胡索理气;如见小便黄少者,加滑石、竹叶、通草清利。

  5,变通法:如黄汗甚大便干,合茵陈五莓散(《金匮要略》)用。

  【医家经验】

  李小白经验

  黄汗与水湿有关。治以渗湿利水,湿去则汗必止。应以五苓散为渗湿利水主方。方中泽泻,实热证应重用,虚寒证应少用;桂枝则无论寒、热皆可用;茯苓、猪苓渗湿利水;白术健脾对脾虚者尤宜。若湿热相合为病。可重用茵陈,加龙胆草、车前子、滑石。若属肝经部热,丹栀逍遥散合五芩散。若伴脾肺气虚,合玉屏风散、平胃散。若有阴虚夹湿,合当归六黄汤,重用归、地,少用猪获苓、泽泻。[李小白,黄汗的辨证施治体会,中医杂志,1998,,39(10);588~589]

  【简易方药】

  苍术白虎汤:生石膏(先煎)、茵陈各30g,知母、苍术、白术、防风、黄芪、黄柏,六一散(包)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适于湿热内蕴者。

  【外治法】

  (一)塞鼻法

  处方;瓜蒂、赤小豆、秫米等量研末成小丸。症重者,药丸如大豆大;症轻者,药丸如小豆大。

  用法;纳入两鼻孔中,觉痛缩鼻顷刻,鼻流黄水或水自口中吐出。

  (二)药扑法

  处方:六一散30g,枯矾6g,冰片lg。

  用法;分别研细和勾,纱布包扑患处,日1~2次。

  【评述】

  黄汗一症以湿邪郁闭玄府为主,或用桂枝、黄芪走表宣泄,或用猪苓、茯苓、白术、泽泻入里渗利。故五苓散、桂枝汤为适宜之方。如表卫不固则用四君子汤、玉屏风散,重在健脾;如湿热蕴结则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类,宜予宣通三焦。总以脾、胃中焦升降功能为主,而表里分泄、上下分消,则湿邪去,黄汗止而小便通。有些患者有肝经郁热、肝阴不足者,或于疏肝清热,或予养阴清热,亦因据证虚实而施治。虚证宜持久缓治,实证可迅速取效,亦症情与体质之故。

病因

  (一)表卫不固。瀣热内蕴

  病因病机;久病体弱,脾气不运。脾不运则湿内生,久而化热;气不足则卫不固,腠理失疏。致湿热外泄于表而成黄汗。

  (二)营卫不和。玄府壅闭

  病因病机:大多有外感发热而遇雨淋,汗出洗冷水浴历史。营卫不和,腠理郁闭,经气不通而为黄汗。

  (三)湿热蕴结

  病因病机:湿热蕴结,气化失常,腠理疏泄失常。本型常因嗜食辛辣烟酒,或有肝病史。

  (四)肝经郁热

  病因病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久而化为火热,胆液外泄于腋、胁、外阴等肝经所过之处。本型可有肝病史。

诊断

  常见症候

  营卫壅闭黄汗:汗出如黄柏什。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口渴,小便不利,舌苔自,咏沉。

  湿热蕴积黄汗:汗出色黄,发热。身微肿,胁痛,纳呆,口苦,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鉴别分析

  营卫壅闭黄汗:多由身热汗出,卫虚营郁,热与水搏;或遇雨淋,或以冷水洗浴,使肌肤闭郁,营卫为之壅遏。故见发热,身肿,困重。皮中如有虫行,水气内停,则气不化湿,津不上承而口渴,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治宜宣通郁滞,调和营卫,方用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湿热蕴积黄汗:多由外感湿热之邪,或因内湿日久,郁而化热,湿热蕴积,熏蒸脾胃,故见汗出而黄、发热、口苦、胁痛、纳呆、溲赤、苔黄、脉弦滑等湿热表现,即(医宗金鉴)所谓:“黄汗微肿皆湿热”。治宜清热利湿,方用加味玉屏风散加减。

  以上二证。一为汗出入水,营卫壅闭所致,一为湿热内蕴,熏蒸脾胃而成。一在肌肤之表,一缘脾湿内蕴;前者宣调营卫以祛表湿,后者宜清湿热,营卫通,湿热除,则黄汗自愈。但临床上亦有仅汗出染衣而黄,别无他症者,可选用蔓菁散治疗。

推荐科室

  • 暂无推荐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