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揉肝说白芍
一、白芍的概况:白芍,又称白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根。芍药既是药用植物又是观赏植物,药用其根,观赏其花,各有所长。其花色艳丽曾与牡丹其名,也是我国观赏花卉之一,历来各地均有栽培。现在白芍药以家种为主,产于浙江者为杭白芍,属于“浙八味”之一。产于安徽者称亳白芍,产量最大;其次还有川白芍产量亦大。采收加工: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无赤、白芍之分,通称芍药。自《神农本草经》始至唐代,历时700余年中药学著作沿用芍药一名,功效主治均无差异。唐代以后虽明确了赤、白芍二药名不同,但实际运用上二者多混用,直至宋代二者才有明确区分,如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将芍药分成白芍和赤芍两种药物,后世医家更是把白芍定为养血补血药,而将赤芍定为清热凉血药,两者的药性、炮制、功效主治、配伍运用等均不相同。
二、白芍的功效主治: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血亏虚,妇科疾病,血虚肝旺所致的胁肋或脘腹、四肢疼痛及肝阳上亢等。
白芍味酸而入肝经,长于养血敛阴,主治肝血亏虚所致的面色苍白无华,眩晕耳鸣,爪甲不荣等证,其性微寒,还善治血虚有热者。著名方剂四物汤,将白芍与熟地、当归、川芎同用,为补血的要方,治疗血虚诸证,无论寒热皆可以加减应用。
白芍有养血柔肝止痛的作用,适用于妇女肝血不足,冲任亏虚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及胎产诸病,所以有“调经要药”之称。白芍有敛阴止汗的功效,配伍桂枝、生姜、大枣能治外感风寒,表虚自汗;配伍牡蛎、龙骨、五味子等有治疗阴虚盗汗。
白芍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功,配伍当归、柴胡能治疗血虚肝郁而引起的两侧胁肋疼痛;配伍甘草可治疗肝脾不和所致的脘腹急痛及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疼痛等;配伍防风、白术等可治疗肝旺脾虚所致的腹痛泄泻等。本品还有平抑肝阳的功效,配伍生地、牛膝等药有滋阴潜阳,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头晕等。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白芍主要含有芍药苷、牡丹酚、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蛋白质、糖类等。白芍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及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并有生干扰素的作用,所以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和肿瘤细胞能力。白芍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抑制多种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白芍还具有抗氧化,抗疲劳,改善记忆,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镇静镇痛,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抗胃溃疡和保肝等作用,而且毒性较低,使用安全。
三、白芍的养血柔肝之解
1.养血之用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滋阴,具滋养生血之功,性静而主收。当归辛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其性动而主走。两药相伍,动而不过,静而不凝。开合相适,共收补血养阴,和肝养脾之功。配伍川芍,用川芎之辛散配白芍之收敛,使血行而不耗血,动血。三者相配伍,临床多用于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都离不开白芍养血通痹阻,以达缓解消痹块的作用。
2.柔肝之效
肝为刚脏,其气最易横逆,横逆侮脾,侮脾则腹痛。白芍能缓肝之气,而使之柔和。肝柔则脾不受侮而痛除,所以用抑木之称。临床经常配伍疏肝理气,开郁结退热之柴胡。二药相伍,白芍之酸敛制肝之辛散,使肝不横逆,疏泄调达。用柴胡之辛散佐白芍之酸敛,引药直达少阳之经,共奏疏肝解郁,和解表里之功。临床多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月经不调和其他有肝气郁结的各种病症。
四、白芍的应用及服用方法:
古今临床方剂中,用白芍药者颇多。治疗用量为每日10~30克,养生保健用量为每日5~10克。下面介绍几种服用方法:
1.四物汤(《和剂局方》)为补血调肝法,是最基础的方剂。组成: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川芎6克。其中熟地黄为主药,当归、白芍为辅,白芍能助当归调经止痛,使熟地黄补血而不滞。治营血虚弱,月经不调。
2.柴胡舒肝散(《景岳全书》)炒白芍30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川芎6克,香附10克。其中白芍和甘草既能缓急止痛,又能养血止手足筋痛。治肝气郁结、胸胁胀满、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产后腹痛、胃痛等症。
3.逍遥散(《和剂局方》)炒白芍30克,柴胡1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生姜5克,薄荷5克。治肝气郁结、头晕目眩、乳房胁痛、月经不调、食少神疲等症。
4.中老年人贫血症,用白芍10克,龙眼肉20克,大枣10枚,红糖少许,有养血健脾的功效。服用方法:将诸药水煎后加入红糖少许调味,代茶饮。
5.妇女肝血不足,月经不调及痛经等,用白芍、当归、熟地、川芎、元胡等治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