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生长的规律(一)
(一)体重的增长
体重为各器官、骨骼、肌肉、脂肪等组织及体液的总量,能反映小儿近期营养状况;体重在短期内增加或减少的变化很容易被准确地测量出来。体重增长是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重不增或下降,除患病以外,大都由于护理不当或营养供给不足所致。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性别及母亲健康状况有关。新生儿出生后可有生理性体重下降,大都在出生后3~4日降至最低点,以后回升,至7 ~10日回复到出生时体重,下降的体重不超过出生时体重的7% ~8%,早产儿体重恢复较迟。小儿体重增加的速度与年龄有关,体重增加速度在头1年比较快。最初3个月每周增加300 ~200 g,4 ~6个月每周增加200~ 100 g,7~9个月每周增加100~80g,10~12个月每周增加80~50 g。故前半年平均每月体重增加600 ~800g;下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50 g。在第2年内,全年增加2.5 ~3.0kg。总的趋势在2岁前体重增加的速度逐渐减慢,2岁至青春期前为稳速生长,青春期开始后体重又猛增达4~5 kg/y,持续2-3年。因此儿童时期体重增长速度有2个高峰,第1个高峰在生后前半年,第2个高峰在青春期。总而言之,4~5个月时体重可达出生时的2倍,1岁时达3倍,2岁时达4倍,4岁时约为5倍;7岁时约为1岁时体重的2倍,10岁时约为3倍。
常用的体重计算公式:
出生后1 ~6个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 +月龄x0.7(kg)
7~12个月体重(kg) =出生体重(kg) +6x0.7(kg) +(月龄-6) x0. 25(kg)
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岁)x2+7(或8)(kg)
(二)身长(高)的增长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是反映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影响身高的因素有遗传、内分泌、营养、运动和疾病等。明显的身材异常往往由甲状腺功能减低、生长激素缺乏、
软骨发育不全和成骨不全、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引起。
身长的增长规律与体重相似,身长的增加也在第1年最快。出生时身长平均50 cm,第1年平均增加25 cm,第2年平均增加10~ 15 cm,以后直至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加5 ~7.5 cm。同样出现婴儿期和青春期2个高峰。与出生时身长相比,1岁时约为1.5倍,4岁时约为2倍,12~13岁时约为3倍。
常用的身长(高)计算公式:
2~12岁身长(高)(cm)=年龄(岁)x7+70(cm)
与身长有关的测量指标:
1.坐高是由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坐高的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随年龄而下降,由出生时的0.67降到14岁时的0.53。
2.上部量与下部量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自耻骨联合上缘至脚底为下部量。上
部量关系到脊柱的增长,下部量关系到下肢长骨的生长。出生时上部量大于下部量,下部量的增长一般较上部量为速,进入青春期后,上部量的增长才相对增加,12岁时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不对称性矮小常见于甲低、
软骨发育不全等疾病。
3.全身的中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向下移。出生时中点在脐上;1岁时在脐下;6岁时移至脐与耻骨联合处之间;12岁左右,中点在耻骨联合处。
4.身长与指距出生时身长较指距长,至12岁左右二者大约相等。5.身长与头长的比例 年龄越小,头长相对越大,肢体相对越短。出生时身长约为头长的4倍,2岁时为5倍,6岁时为6倍,至成年为8倍。
专家介绍:
李桂梅
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第十五至十七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内分泌遗传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儿童生长发育质控中心中原协作组组长、山东省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顾问、山东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东省立医院首届“知名专家”、首届“十佳女医师”、首届“省医工匠”。美国UAB大学儿科内分泌高级访问学者。山东省十佳女医师,中国医师协会最美儿科医生。
专业研究儿科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20余年,擅长矮小症、性早熟、儿童糖尿病、肾上腺功能异常及垂体功能减退症等儿科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疾病的诊治。近5年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7项,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201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主编著作 3 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 100 余篇,SCI 收录论文 60余篇,入选2020年“全国小儿内科专家国际论文学术影响力百强榜”。
门诊时间:
周四、周六:山东省立医院东院(济南经十路9677号)
周三: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济南经五路纬七路324号)
微信预约:关注山东省立医院公众号
预约电话:0531-58675120、967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