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便秘的知识
正常情况下,我们是如何排便的?
要了解便秘,首先要了解我们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的排便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第一步
粪便在乙状结肠积攒,其收缩增加并推进粪便进入直肠,使直肠扩张。
通过肠壁内下行神经元的调节,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舒张。于是粪便进入肛管与其感觉灵敏的上段内壁接触。
第二步
直肠扩张及粪便对直肠黏膜的刺激会产生便意。
第三步
直肠扩张也会引起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收缩——有张有弛,才不会让便便一到直肠就跑出来呀。
第四步
允许人们选择排便场所或推迟排便。
第五步
当人们取坐位或蹲位准备排便时,先将肛门扩约肌前移使肛门直肠角变直,此时肛门外括约肌和耻骨直肠肌的张力性收缩受到抑制。
第六步
我们采用呼气后屏气来增加腹内压,将粪便推入肛管。
第七步
激发脊髓的排便反射使直肠收缩排出粪便。
上面复杂的机制,使我们每天能够正常的进行排便。
这些排出的粪便是由什么组成的?
首先,进入结肠的碳水化合物被细菌酵解成可以部分吸收的短链脂肪酸。
其次,食物中的纤维细胞和其它不能被酵解的固体物质成为固态粪便的基质成分。粪便直到进入乙状结肠后才开始成为固态。
正常个体的粪便硬度及水分含量几乎是相同的。
便秘又是什么?
怎么定义便秘?是不是只要一天不大便就是便秘了?
其实并不是,便秘是一种症状,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两者兼备。
那么什么是排便困难?排便困难是指,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疼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每周排便小于3次,大便量小于35 g / d,粪便干结,大便有不尽感,需要辅助排便等症状,基本就可以判断有便秘存在了。
当然,在每个患者身上的主要表现程度存在差异,有些患者即使每天排便仍感到有便秘,另一些患者表现为排便次数少,但排便无困难。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排便频率:
出生一周内,4次/天;
二周岁左右,2次/天;
四周岁左右的孩子就比较接近成人了,不同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的拉屎频率,导致是3次/天~3次/周。
还有一点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出现数天不排便的情况,如果婴儿没有有排便费力表现,则视为正常情况,无需太过担心。
如何判断是否有便秘?
最常见的便秘是功能性便秘,占90%~95%,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出现罗马Ⅳ功能性便秘,接下来就来告诉你,到底如何确诊是否有便秘。
功能性便秘
对于4岁及4岁以下的儿童,必须满足下列项目中的至少2项,并且持续时间到1个月:
①大便每周2次或更少;
②有过度大便潴留的病史;
③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的病史;
④有粪便直径大的病史;
⑤直肠中出现大量的粪便团块。
对于可以自己去马桶排便的孩子,可能还需附加以下的诊断标准:
①在能自己上厕所后至少有1次/周大便失禁;
②有过粪便直径较大并堵塞马桶。
罗马Ⅳ功能性便秘
必须包括以下2项或2项以上,症状出现至少每周1次,持续至少1个月,不符合肠易激综台征的诊断标准:
①年龄≥4岁的儿童,排便次数为每周2次或更少
②大便失禁至少每周1次;
③有过粪便潴留的被动姿势或过度忍受粪便潴留的病史;
④有排便疼痛或排干硬粪便的病史;
⑤直肠中存在大团粪块;
⑥有排粗大粪便史,甚至可能造成厕所堵塞;
⑦经过适度的评估症状不能完全用其他疾病情况来解释。
为什么小小年纪就便秘了?
便秘的原因一定是大家最关心的,很多家长都会问,我们家孩子明明天天都吃蔬菜了为什么还会便秘?
■ 其实这是因为便秘不只是吃的不好,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例如一下这些情况:
1.功能性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占到90%以上,一般缺乏器质病因;
2.慢传输型——约占便秘病因的25~69%,这是由于大肠功能紊乱,传导失常而导致的排便周期延长和排便困难;
3.疼痛导致不愿意排便;
4.缺少水分;
5.神经递质P物质缺乏;
6.直肠压力降低;
7.肠动力障碍——肠神经系统(ENS)功能的异常、肠道运动相关神经递质异常、Cahal 间质细胞异常、平滑肌异常;
8.排便障碍——直肠肛门异常、肛门括约肌异常。
■ 除去以上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可能导致便秘:
1.遗传因素:由家族遗传。
2.食物因素:
- 饮食过于精细少渣,缺乏食物纤维,缺少生理刺激;
- 正常菌群数目减少;
- 肠内容通过时间延长,水分被过度吸收;
- 液体量摄入不足;
- 过敏;
- 乳糖不耐受。
3.心理因素:焦虑,抑郁,通过抑制外周自主神经对大肠的支配而引起便秘。
4.排便习惯:未进行良好的排便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