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三加强慢阻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与原始创新1.充分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基础研究在自然科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提高慢阻肺原始性创新、解决慢阻肺关键科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虽然难以量化基础研究在慢阻肺中的作用,但是基于基础研究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对慢阻肺的治疗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入研究慢阻肺的基因学、分子学、细胞学与病理学发病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进而开发新型药物,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慢阻肺患者预后。比如近年上市的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正是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其对慢阻肺的益处[8],才正式用于临床,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的症状。正是基于无数基础研究的发现,才会有慢阻肺临床治疗的进步。
2.加强对慢阻肺领域的资助力度:
当前国家对呼吸领域疾病的基础研究资助力度远不及肿瘤、心血管等疾病。而在呼吸研究领域,笔者粗略检索2010至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部呼吸领域的立项项目的主题词(限于内容,未检索包括生命科学部在内的其他学部的呼吸类研究),慢阻肺的立项远不及哮喘、急性肺损伤等项目;这对于慢阻肺这样一个大病种略有不公平。因此,在充分认识慢阻肺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与高经济社会负担的基础上,国家应加大对慢阻肺基础研究领域的资助力度,加强慢阻肺基础领域的人才培养,组建具有国际视野、有能力开展深入基础研究的科研团队。
3.促进原始创新:
当前慢阻肺的研究仍缺乏原创性与系统性,部分研究属于低质量的重复研究。深化慢阻肺的基础研究应重视如何突破炎症、氧化应激的范畴,结合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大胆提出新的学术假说与发病机制,深入基因、分子水平,创新技术手段与方法,构建更能真实反映慢阻肺病理生理的模型,取得原始性的创新成果,并将其转化至临床应用。
本期发表的3篇基础研究论文分别探讨了皮质抑素在慢阻肺中的潜在作用、辛伐他汀对慢阻肺模型大鼠的气道炎症及黏液高分泌的干预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气肿的保护作用,探索了慢阻肺可能的发病机制以及新的干预方式,对于提高对慢阻肺的认识具有一定研究意义[9,10,11]。当以此为契机,深化慢阻肺的基础研究,为慢阻肺的临床治疗带来基础积累和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