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科普教育
糖尿病科普知识发表于 2009-02-10已阅读5811次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临床上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久病可引起多个系统损害。在感染或应激状态下可引起急性代谢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等。在糖尿病人群中发生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失明、肢体坏疽终未期肾病等慢性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糖尿病的患病率现已达2-4%,与遗传、年龄、肥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显著相关。
【诊断要点】
(一) 临床表现
1、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于青幼年发病。症状以多食、多尿、多饮、体重减轻明显,有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倾向,需用胰岛素治疗。发病初期血中胰岛细胞自身抗体阳性率高。
2型糖尿病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40岁以后发病,多数患者起病缓慢,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无酮症酸中毒倾向,但在病重或应激条件下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有效,但随着病情进展,胰岛b细胞功能渐进性衰竭或伴有急慢性并发症时也需用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发现高血糖或糖耐量异常者,已知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不属此类。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因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药物或化学物质、胰岛素或受体异常引起者。
糖耐量异常是指空腹血糖未达诊断糖尿病水平,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这些病人尚不能诊断为糖尿病。
(二) 实验室检查: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血糖升高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空腹血糖≥7.0mmol/L,随机血糖≥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后≥11.1mmol/L为糖尿病,在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异常。糖化血红蛋白及果糖胺为糖尿病患者近期病情监测指标。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胰岛β细胞功能和指导治疗。
(三) 常见并发症:急性并发症常见的为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非酮症昏迷,慢性并发症常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患及周围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皮肤病变。患者常有频繁的感染。
【处理措施】
(1) 糖尿病教育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
(2) 饮食治疗和体育锻炼。
(3) 口服降糖药治疗。
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苯甲酸衍生物: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2.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衍生物。
3.双胍类:二甲双胍。
4.α-糖酐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四) 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或成人迟发型自身免疫糖尿病,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急性并发症及慢性并发症,围手术及围产期、妊娠和分娩,继发性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等。
(五) 监控:定期对血糖,HbA1C,慢性并发症监控。
【护理康复要点】
勤测血糖、血压,合理饮食,运动护足。
【预防】
低热卡、低盐饮食,经常运动防止肥胖,改变不合理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