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的防与治

一、低血压的定义和分类: 低血压一般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俗称高压)低于90 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 低于60毫米汞柱。老年人低于100/70 毫米汞柱,也称为低血压。据统计,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老年人群中可达10%低血压也分为急性低压和慢性低压两种,急性低血压多见于各种休克和急性心血管障碍,平时我们所说的低血压多为慢性低血压,即血压长期偏低,多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   慢性低血压一般又分为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三类: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 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2、体位性低血压是指患者体位变换时如从卧位到坐位或直立位时,或长时间站立出现血压突然下降,并伴有头晕、眼前发黑、恶心、心悸、颈背部疼痛等明显症状。体位性低血压一般与某种疾病有关,如多系统萎缩、糖尿病、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病、更年期障碍等。3、继发性低血压是由某些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和慢性营养不良症等。 二、低血压的危害: 低血压病人多数可以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少数可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甚至昏厥。这些症状主要是因为血压下降导致血液循环缓慢,灌注不足,毛细血管缺血,以致影响组织细胞氧气和营养的供应,二氧化碳及代谢废物的排泄,尤其影响了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如果低血压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导致视力、听力下降,精神疲惫,心情压抑,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严重的可因灌注不足而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和心肌缺血、心绞痛等。 三、从生活细节入手治疗低血压: 症状不明显的低血压患者一般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治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注意营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改善体质,即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功能。对于症状明显或影响正常生活的低血压患者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1、  生活规律,注意休息。劳累、睡眠不足会使人体血压更低,因而应保持规律生活,避免过劳、熬夜。避免长久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姿势。在捡取地上东西时,不宜直接低头弯腰,应先蹲下。夜起或早晨起床之前要先在床上活动一下之后再慢慢起床,千万不要起床过猛,以防短暂性大脑缺血。生活环境温度不要过高,以免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尽量少穿衣领太高、太紧的衣服,防止压迫到颈动脉窦引起血压骤降而昏倒。 2、  调整饮食,增加营养。中国传统养生医学认为生姜、桂圆、红枣、核桃、人参、五味子、山药等食物有助于健神补脑,改善低血压现象。由失血及月经过多引起的低血压可适当多吃一些提供造血原料的食物,如富含蛋白质、铜、铁元素的食物-肝类,鱼类,奶类,蛋类,豆类以及含铁多的蔬菜水果等。低血压病人宜适量选择高钠(食盐每日宜12~15 克)、高胆固醇的饮食,如动物脑、肝、蛋黄、奶油、鱼子等,可以使血容量、心排血量增加,血压将随之上升。忌食生冷、寒凉、“破气”食物,如菠菜、萝卜、芹菜、冷饮等。注意少吃玉米等降血压食物。平时用姜沫泡开水当茶饮对治疗低血压也大有裨益。 3、  听从医嘱,缓慢降压。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要在医生指导下平和缓慢降压,不可过于心急,一下子把血压降得过快过低。重症低血压并伴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必须给予积极治疗,防止因灌注不足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或心肌缺血等严重后果。 4、  低血压属中医“眩晕”、“虚痨”范畴。该病多见于虚证, 多由脏腑气血阴阳不合, 阴血亏虚, 脉络亏 虚, 脑失所养;气不足而推动无力, 清阳不升而致头晕、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治宜益气养血、温阳益阴。黄芪升压汤用黄芪、党参提升补气;麦冬、五味子养阴生津;肉桂、桂枝温通经脉, 鼓舞气血;升麻升举下陷之清阳;炙甘草调药和中。诸药合用, 共奏益气养血, 温阳益阴之功。其他中药如生脉饮等对治疗低血压也有较好的效果。 温馨提示: 黄芪升压汤  黄芪、党参各30g, 麦冬15g, 五味子10g, 炙甘草8g, 肉桂10g, 桂枝、升麻各8g。失眠加酸枣仁、合欢皮各15g;血虚加当归、熟地各12g;四肢酸软加怀牛膝10g;四肢不温加细辛3g, 制附片10g(先煎)。1天1剂, 水煎分2次服, 10天为1个疗程。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