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腔镜让孩子创伤更小!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创伤更小的诊治手段已成为医学界的新趋势,成为小儿外科手术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儿外科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小儿腹腔镜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临床各种手术,比如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先天性肛门闭锁、小儿腹股沟斜疝、新生儿十二指肠梗阻、巨脾切除、食道闭锁、肾盂积水、幽门肥厚、阑尾切除术等均能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治疗。
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
先天性肛门闭锁症又称锁肛、无肛门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先天性肛门闭锁是临床上常见的肛门直肠畸形。根据闭锁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高位、中间位、低位三个标准。以往在临床上,针对肛门闭锁,常规手术需要将屁股后矢状位纵行切开,直到解剖出正常的肠管,将可能存在的尿道瘘或膀胱瘘处理好以后再将直肠盲端固定在括约肌中心的皮肤上,不仅给患儿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有时候还可能伤害到患儿的尿道、阴道。
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不仅具有术后肠功快速恢复,帮助患儿尽早进食,并且手术瘢痕小,术后肛门失禁发生率低等优点,而且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以准确辨认盆底肌中心,从盆腔观看到两侧耻骨尾骨肌肌腹的中心点,同时配合电刺激进一步准确显示肌肉的收缩中心,可以指导直肠从盆底拖出的隧道准确的位于肌肉中心,同时避免劈开肌肉,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此外,通过腹腔镜技术可以使镜头深入盆腔,清晰地显示瘘管部的解剖,有利于准确分离和结扎瘘管,避免尿道的损伤。
不过,先天性肛门闭锁作为小儿腹腔镜技术中最难的四类手术之一,手术有很高的难度。如果在手术时没有能够使直肠充分游离而勉强拉下缝合,术后会发生肠壁回缩,造成瘢痕性狭窄或失禁。如果在手术中,患儿肛门开口过大,吻合口松弛,还可能出现患儿直肠黏膜外翻的情况,严重时需要再次手术治疗。此外,如果在手术中拖出的直肠未能通过括约肌中心或者手术中损伤了括约肌以及术后感染等导致吻合口瘢痕使肛门不能完全闭合还可能大致患儿大便失禁。
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又称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是小儿较常见的胆道畸形,女性多见,常合并胆管炎。患儿常常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有些还会伴有腹胀、呕吐、黄疸、高烧等症状。此外,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患儿可以感受到明显的腹部包块,肿物多位于右上腹肝缘下,呈囊性感,表面光滑,界限清楚。经过B 超、MRI等影像学诊断,可以确诊胆总管囊肿。
胆总管囊肿切除配合胆道重建术是目前治疗此病的最佳方法,但传统的开腹手术创伤较大,瘢痕较长,影响术后康复,容易引起粘连等并发症。
“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和胆道重建是临床上推荐的方法。”高副主任告诉记者,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技术具有术野暴露清晰,便于手术操作,避免误伤等优点。另外,采用腹腔镜技术对患儿创伤较小,打击也比较小,更有利于患儿肠道功能的快速恢复,减少了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与传统手术相比,腹腔镜技术腹部切口瘢痕轻微,美容效果好,对患儿心理影响小。
尽管腹腔镜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优势明显,但是由于患儿本身身体较小,而且反复感染会粘连导致囊肿切除困难,因此该手术在进行时难度很大,一不小心就容易碰到血管,导致患儿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该手术属于需要进行胆道重建,也是小儿腹腔镜技术中的四类手术,并且是腹腔镜技术中难度系数最高的手术,因此家长一定要选择经验丰富的医院和医生进行。
小儿腹腔镜技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斜疝也称为“疝气”,小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属一种先天性发育缺陷,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特点是男孩多女孩少,右侧多左侧少,一侧多两侧少,其总的发病率在1%-5%之间,两侧同时发病约占病人总数的1/10,一旦发病几乎不可能自愈。
传统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经腹股沟外环疝囊高位结扎术,一般需要在腹股沟选择1.5厘米左右的手术切口,通过切口暴露找到疝囊,手术中需要分离、保护睾丸精索血管、输精管,再高位结扎疝囊达到手术治疗目的。虽然传统的开放手术已十分成熟,但还是存在一些并发症风险,如麻醉意外、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意外损伤、术后切口血肿、切口感染、阴囊水肿、术后复发、医源性隐睾等等。
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通过借助腹腔镜设备来完成手术。腹腔镜在腹腔内直视疝囊的解剖结构并进行疝囊颈缝合,无需在腹股沟部位做手术切口暴露、解剖疝囊,即可完成疝囊高位结扎术。
通过腹腔镜技术治疗小儿疝气,比起传统开放手术而言,切口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同时,在腹腔镜技术下,医生不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侧疝囊的解剖结构,而且可以观察对侧是否存在隐匿性疝的可能,如发现对侧存在隐匿性疝则可同时进行手术,避免患儿再次经历手术的痛苦。此外,通过腹腔镜技术,还可以降低损伤睾丸精索血管、输精管,以及手术后阴囊水肿的概率。
来源:生活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