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




随着现在上网的人数增多,与电脑有关的疾病也应运而生,鼠标肘的出现也与日增多。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治疗鼠标肘的一点体会。鼠标肘与网球肘类似都是肘部疼痛,以外侧明显,平时感觉局部隐隐疼痛。当其在运用鼠标时肘部疼痛加重,有的肘部会表现为麻木,刺痛,甚则感觉局部电击样疼痛。我临床治疗此类情况都是选择同侧的肩贞穴部位进行治疗,这个部位常常可以触摸到明显的条索壮硬结,进行弹拨,理筋即可。

还是用案例来说明吧!

李某,女,43岁,2015年5月25日来诊,诉近段时间常常用电脑加班,从5月25日起,用右手在电脑桌上触及鼠标即感右肘部外侧点击样刺痛,右手离开鼠标则症状消失,上肢摆动其他任何位置则没有类似情况,局部也没有不适感。25日症状如故特来诊治,查右肘部无肿胀与压痛,由上桡尺关节处斜向肩后在肩贞穴部位可以触摸到明显的一个条索壮筋结,按之剧痛。予局部拨按,理顺。筋结消失,其回单位办公用鼠标没有任何症状,随访2天无异常。




     彭某,女,28岁,财务人员。2015年6月1日来诊,诉右肘上桡尺关节部位疼痛2月,剧其描述是2月前学开汽车,右手拉手刹后出现肘部疼痛,曾在某院理疗科按上桡尺关节环状韧带损伤治疗1月余,症状为见改善。问起受伤之前是否电脑用的比较多,伤后什么情况疼痛比较明显?其答伤前电脑前加班近一个月,伤后肘部平时感觉酸胀,提拉重物时局部的疼痛均没有明显加重,但在电脑前运用鼠标时感觉症状比较明显,且感觉右肘外侧有麻木感。此亦是鼠标肘。右肘部无明显肿胀,除右肘上桡尺关节环状韧带处有轻微压痛外,在右侧肩部的肩贞穴部位亦明显触摸到一硬性条索壮筋结,予点按后患者当即感觉右肘部疼痛缓解。治疗3此右肩贞穴部位的筋结消失。右肘部疼痛亦消失,用鼠标时右肘也没有疼痛。

鼠标肘为什么在肩部出现疼痛呢?这里我再谈谈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大家在运用鼠标时前臂都是旋前位,在运用鼠标时我认为有一个力量由桡骨横突传导至上桡尺关节,再由上桡尺关节向后斜向传导至肩贞穴部位。大家半曲肘前臂用力前旋感觉试试,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到肩后肩贞穴部位有一个牵扯感。这就是鼠标肘疼痛的原始部位,而且大家也知道这个部位的深部有桡神经通过。所以我们松解这个点,常常可以收到显著的疗效。

这个点的点按我个人的体会是,肩部一定要选择外展体位,这个体位更容易触摸到筋结点。而且点按时要向肩胛骨方向用力。向肩胛骨方向用力可以借助肩胛骨的阻力来拨动筋结点,拨动后再将筋结点由外向内适当的理顺归位。为啥理顺呢?中医骨伤有一个病名叫筋翻,我们屈肘前臂旋前用力时肩部的筋向外就是一个翻转,所以我们要适当的理筋归位。故可以收到显著疗效。

 认真看了两遍大作,感觉应该和您在讨论一下。您说的鼠标肘在临床上就是肱骨外上髁的疼痛,病例里面描述的是因为经常摸鼠标而导致或诱发症状。用电脑抓鼠标的动作是前臂的一个内旋动作,会涉及到前臂的伸肌群,长时间的前臂内旋会对肱骨外上髁造成慢性静力性损伤,或激发外上髁的疼痛。肱三头肌止点在尺骨鹰嘴,其长头起于盂下结节,因为跨关节,所以相对另外两个头来说,长头容易损伤,而肱三头肌损伤紧张后也会导致其止点的问题,进而会影响肘关节处的筋膜紧张,而肱骨外上髁是一个高点,一般会成为应力点。

综上所述,如果肱三头肌的损伤挛缩为基础,那么前臂内旋动作就是一个诱发动作了,病因是肱三头肌长头损伤,故而在肩贞穴能触摸到挛缩结节,治疗有效。肱骨外上髁的疼痛一般导致的原因就这几点1.前臂伸肌 2.肱二头 肱三头肌 3.冈下肌 大小圆肌 4.颈椎问题 5.肘关节局部问题。

浅议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句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的话,被按摩界同人引用得烂熟,未见人有过疑问。江苏徐军医生于不疑处生疑,认为按摩“各派都存在一个空白”,多次南下北上拜访名家,字字求解,被人看成“奇谈怪论”。罗凛先生又公然在04年2期的《按摩与导引》上,把这个“奇谈怪论”的信登了出来。如今徐医生经过二十五年钻研,已有心得。我今年五十六岁,也沉迷在按摩学中几十年,略有心得,就想对“奇谈怪论”来一翻推演。但一个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理解未必一致,现在把一得之见写出来,希望得到同道高人及徐医生的指正,以利于按摩学术的繁荣。

一旦临证:这里的“证”,只当“病情”解。


机触于外:

机,本义指弩上的发动机关。引伸出机制、机理、关键、时机、机密、运动变化的生机、细微的迹象等多重含义。这里指幽微难知的病机,兼有上述各义,只能解释,没法翻译。机,古写成几,《易?系辞下》说:“知几其神乎!”知道机就是神妙吧!

触,触诊。按摩的基础就建在这个“触”字上。按摩家对病机的认识,特重视通过触诊搜集信息。触诊贯穿按摩的全过程,手一接触病人就算开始触诊,通过触诊所得信息,立刻就开始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又同时在不断的触诊,以指导治疗用力的弃、取、轻、重、缓、急、久、暂及角度的变化等。还可以通过触得的治疗后的病机变化以推断病情的预后。湖北袁正道(1890—1981)老先生在《中国按摩讲话》中说:“按摩一面在为病人诊察,即一面在为病人进行治疗,在治疗的同时,又有诊察,中间不离开一分一秒的时刻,且时时刻刻在为病人核对病症与脉症,效应随之产生,临症不需要频繁检查,不迟误急病抢救的时间。”

触诊功夫只能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其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我从12岁接触按摩,至今已44年,年年都能触出新的感觉,甚有乐趣。举例如水肿,先见下肢按之如泥,起坑久不平复。初学者要通过触诊摸出水肿与正常皮肤的区别是办不到的,经过练习后,刚摸到还按不起坑的大腿,就能知道小腿有水肿。又能辨出按不起坑的气肿,可先告知病人减肥而体重不减。又有痰肿(如粘液性水肿),皮肤厚钝,也不起坑。如此功夫即步步提高。

原文的触诊主要指骨伤病,如说:“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但触诊的原则是具普遍性的,内、外、妇、儿各科病的治疗,都离不开触诊的指导。初学者,触诊以找压痛点为主,可以通过询问病人得知,治疗以压痛有缓解为度。应当知道,病变的机体组织一定和正常的组织不一样,你就有可能把它触诊出来。初诊一个疑难病,可能几个月也找不到“病理反应点”,一旦你把它找到了,你的触诊功夫就长一分,疗效也就好一分。可能你天天找都找不到,一旦找到了,就在你天天按的地方。到用熟以后,病理反应点内是隐痛、剧痛、痠痛、胀痛、灼痛、爽痛、不痛、舒适,不用问病人,也能大概知道。病变缓解与否,都通过触感可知。这样才能指导医者用力恰倒好处,不致给病人造成损伤。另外,有的病理反应点很深,不推筋著骨找不到它;有的病理反应点很细,虽浅在皮肤,功夫不到,就是手把手让你去摸,也摸不出来,而且不发生压痛,一旦摸出那种细微的感觉来,轻轻一用力,病人也痛不可忍。这后半句话,简直言近于妖,还是忍不住把它写出来,任人评说吧!

所谓“病理反应点”,有的是通过经脉、穴位间接反映病机信息,有的直接就是病变部位。手法虽有温清补泻之用,功力不足,此处用之宜慎。要辨病理反应点的部位是在皮、肉、脉、筋、骨?还是在何脏何腑?要辨反应点内是热壅、寒凝、湿阻、痰积?还是气滞、血瘀、水停?不如此,谈何“辨证施治”?没有触诊功夫的按摩,纯粹是瞎猫去碰死老鼠。要想提高疗效,不亦难乎?

于外:自然是指医生从病人体外,触知病人体内的病机。

巧生于内:

巧,巧妙的手法。其标准应当是:“用力少,疗效高,无或极少副作用”。

怎样做到用力少?无论轻或重,第一是要学会用体重按摩。这个力不消耗体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具体应用时:1、要学会根据施术的具体情况把手指和手臂当成杠杆来用。一则可以更省力,二则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比如可以把向下的重力变成向上的作用力。2、用改变压强来驾御轻重。如要轻摩时增大受力面积,用掌或四指并拢施术;要重按时减小受力面积,用指尖或肘尖施术。3、善于利用惯性。除了静止的按法外,凡重复运动的揉、摩、推、滚法,都要做到这一点,才能轻松耐劳。发力时身体向前一倾,即是分一部分体重以施术,倾斜之多少,视病情而定。用力至尽头,即借反作用力,顺势往后一倒,如此反复倾倒即形成整个身体的惯性摇动,整个身体要形成一个和谐的运动(简称谐动),切忌僵滞。一指之动乃是一身之动的结果。站位施术,力由踵发;坐位施术,力由尻发。初发力时如涓涓细流,再汇合腿力、腰力、胸力,以身使臂,以臂使指,和身向患处撞去,无须用力施术,病人也会受不了。所以按摩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连续工作几小时下来,大致与打几小时的麻将差不多。如果你觉得累,就一定是技巧没有掌握好。另外,谐动,还当有共振的原理参与其中;我自己体会,一指用摩法时,所有的脚趾都在不自觉地随着转动。肢体之间完全不能僵滞,否则形成内力互耗,既累人不说,病人的感觉也难受。

用力少的第二个要求是练出功力。朱春霆先生提出用力十字诀:均匀、持久、有力、柔和、深透。

“柔和”作用的形成,当与“谐动”有关。柔和与用力的轻重缓急无关,但轻重缓急都可以是柔和的。徐医生不赞成“均匀”的提法;但据我想,提“均匀”者,是针对初学者轻一下,重一下,快一下,慢一下的没有章法的施术,并非反对手法有轻重缓急之别,其实质或许也是指谐动。“持久”当然也与谐动有关。

“深透、有力”的作用,据我体会与功力有关。一个没有功力的彪形大汉,用尽全力按在病人身上,病人只觉得力在皮上,透不下去。而有功力者对病人抚摩一下,病人也能体会到力透筋骨。有力的要求并不具普遍性,因为补法用力宜轻,并不要求有力。但有功力者即使是轻用力,病人也感觉是穿筋透骨,而说是重。有气力者,病人未必感觉你有力;能深透者,病人必觉你有力。从病人的感觉来说,深透与有力是一回事。“深透”应当是判断施术者有没有功力的标准。但武术内功的深透是破坏性的,深透必须与柔和相结合才是医疗内功。功力的深透还与触诊功夫的提高息息相关。

柔和与深透应是对习按摩者的两个核心要求。

用力少的第三个要求是:忌用蛮力。蛮力指专用肌肉收缩发力。人体的运动离不开肌肉收缩力,但按摩中只是用来作一点启动力和保持肢体一定姿势的力。如拿捏手法,主要是用肌肉收缩力保持拇指与其余四指的钳形姿势。真正用力是以身体的倾、倒带动手臂的杠杆,以拇指作支点,其余四指作阻力臂的运动。另外,蛮力往往给人以生硬的感觉,又容易造成皮下出血。这些道理说来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到,这与个人的资质与悟性有关。比如你说:“走路时出左脚,右手向前;出右脚,左手向前。”说得完全对,若有人照你说的去走路,却定然走不来路。语言表达有局限性,道理写出来,知道比不知道好,深者可得其深,浅者可得其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怎样做到疗效高呢?1、要熟悉生理、病理、解剖、诊断等基础知识,如原文所说:“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2、要熟悉各种手法的功效,熟练掌握手法的操作技术。3、一定要练出过硬的触诊功夫来,触诊功夫既指导诊断,又指导治疗,还防止失误。

怎样做到无或少副作用呢?这就要求有同情心,有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前面提到的有过硬的本领等等。对初学者,“忌用蛮力”一点尤当注意。但有的副作用难以避免,如纠正陈旧性的脊柱小关节错位及攻破顽痰死血凝结之处,难免会有些损伤,术后会后遗好几天疼痛;但过后必随之以病情的好转,不同于病情加重。所以,尽量做到无副作用,不得已则少副作用。

能做到上述三条,虽不能必巧,也离巧不远了。

生于内:内,指医者的内心。在积累了若干的学识,技艺,临床资料的基础上,原文尤其指出在触诊探察的基础上,由内心生出巧妙的治法,所谓熟能生巧也。但具体到每个人却不必定生出巧来。这个“生”字,要靠即时的感悟——灵感。如千万人见气冲水壶盖,都漠然置之,唯瓦特才能生出蒸汽机的设想。有的人到退休也技艺平平,资质差也。人才难得,所以,如何吸引人才,对按摩学术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灵感的产生,一定要平时玩味沉醉其中,即俗语所说“进入状态”,然后能触机而发;即使天赋高的人,也要平时关心研究,才能触发,对毫不关心的事情,如何生出灵感?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心,《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用来胜任认识外物工作的东西叫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所以心指显意识。灵感从“内”产生,“内”的定位模糊,不知其从哪里来,有潜意识的含义。潜意识产生灵感的创意,又暗中操纵心去支配手,治法就从手上表现出来了。潜意识在人生起很大的作用,人类习焉而不察。如你走路,用不着想如何抬左腿,放右脚,潜意识就会让你走;人的记忆,你不知到记在什么地方,你用时,就会从潜意识中冒出来。而大凡技艺一类功夫,一定要进入状态,才能让潜意识有好的发挥。如体育、音乐、书法、绘画,其绝品都是以平时的磨练功夫为基础,由潜意识触机而发,想出来的东西是匠人作品。如乒乓比赛,球来如电,不容你有想的时间,主要靠潜意识随机应变。如何开发出潜意识中的潜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此说来,“法从手出”完全是个可传而不可授的事,只有医者自己去随机应变。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