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 介绍

         放射科于1987年成立,发展至今拥有国内领先的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技术团队。主要由普放、CT室、核磁共振室、介入组、镇静复苏室组成,现有在职工作人员42人,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1名,在读博士1名,在读研究生10名,形成了良好的技术团队和人才梯队。2010年6月,我院成立了南华大学儿科学院,开设了儿科方向本科理论教学及临床轮转,培养全日制研究生。我科同年年首次招收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研究生,先后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已培养研究生3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0人。承担南华大学五年制儿科专业及影像专业本科生、硕士生等不同类别学生的影像医学教学任务,每年学生人数平均50余人。同时承担南华大学儿科学院104位非影像专业研究生轮科学习培训。于2015年6月获得国家级影像医学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基地申报通过的批复。先进的硬件设施

    我院 2013年1月通过美国JCI 国际标准认证。科室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儿童放射诊疗常规,重金添置设备,致力于减低检查中给儿童带来的放射辐射损伤。淘汰了传统的X光机,新添置数字X线摄影系统(DR),专门针对儿童设计了特殊防护辅助和采用小焦点摄影,其剂量比成人大大降低,适用于儿童全身各个部位的摄影检查。科室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分别从德国和日本等国引进了世界先进的影像技术设备。拥有2台国际最先进的核磁共振,分别为西门子Skyra 3.0T以及Avanto1.5T ,1台飞利浦Brilliance64排螺旋CT,4台DR,其中1台为大平板多功能数字胃肠机,2台数字胃肠机,1台DSA,2台床旁X线机。我院于2004年10月在省内率先引进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成为湖南省首家无胶片完全数字化的影像中心。

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领先的技术优势

    承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两个:《儿科磁共振诊断新进展》与《胎儿与新生儿MRI诊断新进展》。负责湖南省自然基金1项,省科技厅、卫生厅科研课题8项,院级课题10余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余项,多个项目通过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SCI论文2篇,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医学著作6部。   目前,开展常规X线照片、CI、MR等常规检查项目外,还开展儿科特色检查项目:各种特殊造影检查、螺旋CT仿真支气管镜技术、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断与复位治疗、骨龄检测等;重点技术和特色技术检查项目:胎儿MR检查、MR脑功能成像、小儿心脏CT检查、小儿血管畸形介入治疗等。年接诊病人量达20万多人次。作为省级儿童专科医院一直探索适合儿童的医学影像诊疗规范,并将先进经验积极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同时科室内切实有效推行医疗质量管理,提高临床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努力将我科打造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技术强大的区域性儿童医学影像中心。

可开展常规检查项目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项目:无辐射,可显示全身各系统,尤其是头部、脊髓的病变。对于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有着显著的优越性。无需使用造影剂可显示血管病变,利用水成像技术可得到胰胆管成像(MRCP)、尿路成像(MRU)、椎管成像、内耳成像,脑功能成像如SWI等。

螺旋CT检查项目:主要用于头部、五官、颈部、胸部、腹部(肝、胆、胰、脾及肾)、盆腔、颈椎、胸椎、腰椎及骨关节系统的CT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还可作CT二维及三维立体图像重建技术,主要包括骨关节三维重建,支气管、胃、结肠等仿真内镜及CT血管成像(CTA)。

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DR)检查项目:数字X线摄影系统采用非结晶硒数字平板探测器和高频X线机,更大地降低了X线的辐射量,提高了照片质量和缩短了检查时间,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摄影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疗项目:设备器械配置比较齐全,能开展各种血管造影检查和多种血管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项目。

数字胃肠造影机检查项目:可开展消化道造影、泌尿系造影、胆囊造影、T管造影、泪道造影、窦道及瘘管造影等、透视下点片和骨折复位。

学科带头人      金  科     李晓明门诊时间       

专科门诊        周一至周五

知名专家门诊    周一全天(徐和平主任医师)                周二全天(王海主任医师)                周五全天(陈桦主任医师)副主任门诊      周三全天(何四平副主任医师、黄文雅副主任医师)                周四全天(段友方副主任医师)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