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癌

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腹膜假黏液瘤、腹膜恶性间皮瘤、原发性腹膜癌等腹盆腔恶性肿瘤局域性进展易形成腹膜表面肿瘤(peritoneal surface malignancies),通常称为腹膜癌病(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简称腹膜癌),目前临床上将其定义为广泛转移,常采取姑息治疗,预后差,中位生存期约6个月1-3。随着肿瘤生物学行为研究的深入及治疗技术的进步,对PC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转变,认为PC属局域性病变,而非广泛转移。因此创建了以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 surgery,CRS)加术中和术后早期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为主的综合治疗策略,并逐渐在欧美、亚太地区部分肿瘤治疗中心推广4-5。该疗法综合利用手术切除、区域化疗、热疗和大容量液体的灌洗作用,通过CRS切除腹膜及腹盆腔肉眼可见癌组织,再通过HIPEC的热化疗协同作用清除术后残留的微癌灶,是目前治疗PC的最有效策略6-7。本共识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评价该治疗策略,为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PC治疗规范奠定基础。PC在临床并不少见。进展期胃癌侵及浆膜层常导致PC,15%~50%患者初诊即存在PC,35%~50%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形式为PC8。约10%的结直肠癌患者初诊即发现PC,4%~19%的患者在根治术后随访期发生PC,25%~35%的复发患者以PC为唯一表现9。ⅡB期以上的卵巢癌均可发生PC。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过程均为典型PC表现。腹膜假黏液瘤较罕见,多来源于阑尾,其临床病理过程也为典型PC10。3 HIPEC治疗PC的作用机制HIPEC治疗PC的主要机制包括:1)药代动力学优势。由于存在“腹膜-血浆屏障”(peritoneal-plasma barrier),限制了腹膜对大分子药物的吸收,使腹腔内能维持高药物浓度,而外周血药浓度较低。因此,HIPEC既增加了药物对腹膜癌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又减轻了全身毒副作用。常用化疗药在腹腔内和血液中的浓度比见表111。2)正常组织与癌组织对热疗耐受性差异。热效应对癌细胞有多重作用。热效应在组织水平使癌组织内微血管栓塞,引起肿瘤组织缺血性坏死;在细胞水平破坏细胞的自稳机制,激活溶酶体、破坏胞质和胞核,干扰能量代谢,直接引起S期和M期癌细胞死亡;在分子水平使癌细胞膜蛋白变性,干扰蛋白质、DNA和RNA合成。3)热效应与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该协同作用在42℃时即明显增强,显著提高奥沙利铂、丝裂霉素C和顺铂等化疗药的细胞毒作用HIPEC的治疗时机很关键。由于术后腹腔内粘连以及腹腔内导管并发症,术后灌注疗法的疗效不及术中灌注。CRS后立即进行HIPEC,不仅是在无腹腔粘连的环境下进行,能够使药液在腹腔内均匀分布,而且也最大程度减少了切除后的残余肿瘤负荷。 4 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腹、盆腔肿瘤来源的腹膜癌,包括胃癌、结直肠癌、阑尾癌、卵巢癌、原发性腹膜癌和腹膜间皮瘤等,若原发灶能行根治性切除或最大程度细胞减灭,且无远处广泛转移,下列情况可行HIPEC:1)年龄20~75岁;2)KPS评分>70分;3)术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测阳性;4)腹膜转移(PCI<20);5)高危腹膜播散患者,如肿瘤穿孔、完全肠梗阻、肿瘤穿透浆膜层或侵及邻近器官者。禁忌证:1)年龄>75岁或<20岁;2)术前常规检查发现远处器官(肝脏、肺、脑或全身骨)多处转移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小肠系膜中-重度挛缩;4)常规手术有明显禁忌证。 术前检查5.1 影像学检查完善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患者进行筛选,制订CRS方案。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静态影像学检查和动态影像学检查两部分:1)在静态影像学检查方面,腹盆腔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对诊断PC总体敏感度为78.1%,特异度为92.3%,病灶大小≥0.5 cm时,敏感度为90.0%;病灶大小<0.5 cm时,敏感度为42.6%。CT腹膜癌指数与术中PCI的吻合度为0.384~0.64015。PC的典型CT表现包括:腹膜呈条状增厚强化;大网膜结节状、条状、云絮状增厚并强化;肠管不对称增厚或不规则狭窄并强化;小肠系膜呈结节状、“椒盐征”增厚并强化;腹腔及肠间隙积液。结合典型表现、病灶大小,可估算术前CT-PCI评分,用于判断患者PC播散程度。除了常规CT检查外,还可以考虑进行PET-CT检查。2)在动态影像学检查方面,可行胃肠道动态造影检查,观察肠管蠕动、分布状况及造影剂通过各段小肠时间,判断胃肠动力、肠管是否梗阻及肠系膜挛缩情况!未完待续!!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