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病案探讨辨治风温肺热病的经验
一、案例案一:潘某某,女,49岁,2001年2月22日初诊,
主诉:感冒后发热、咳嗽、关节痛10天,患者于10天前感冒致恶寒发热,体温最高38.4℃,夜间热甚咳重,咽干,咯少量白痰,自汗出,背痛头痛关节痛,神倦乏力,二便调,舌质暗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查体:咽部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啰音,胸片:大致正常,血常规:WBC:5.8?109/L,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正常,血沉:正常。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风温肺热,风热夹湿犯肺,治法:疏风清热,化湿解表拟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0,瓜蒌皮15克,青蒿15克,炒薏米30克,杏仁10克,钩藤15克,百合12克,乌药6克,4剂,水煎服,日一剂。二诊:2001年2月26日,药后体温正常,咳嗽减轻,入暮咳嗽,痰白量少,余症同前,舌暗红苔黄腻,脉细弦,上方去杏仁,加鸡血藤30克。
案二:徐某某,男,20岁,2001年1月13日初诊,主诉:发热4天伴咳嗽,咯黄痰,患者 于4天前不明原因致发热,咳嗽,咽干痒,在医院急诊室输液治疗,体温未降,最高体温39.5℃,伴鼻塞、口苦、大便干,二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浮滑,胸片:左上肺TB,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左上肺少许湿啰音。
诊断:左上肺TB,中医:风温肺热,风热犯肺,痰热壅肺,治法:疏风解表,清肺化痰。处方:柴胡解热饮加减:连翘10克、薄荷10克、荆芥穗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30克,清半夏10克,瓜蒌皮10克,青蒿15克,杏仁10克,炒薏米30克,浙贝母10克,百部12克,淡竹叶10克。3剂,水煎服,日一剂。
2001年1月18日二诊,服上药后汗出体温降低,夜间最高37.6 ℃,大便已通,咳嗽、口苦咽痒均大减,精神好,进食少,家属来抄方,上方去薄荷、芥穗,加鸡内金10克,4剂。
按语:少壮之年,患病后治不得当,外邪迁延入里,与痰热壅肺,肺热阴伤,阳明腑实将成,三阳合病,故用柴胡解热饮加减,因其热盛阴伤,故加贝母、百部、青蒿、薏米以养阴扶正。
案三:王某某,女,42岁,2001年1月18日初诊,
主诉:咳嗽10天,发热1天。患者于10天前感寒致咳嗽,咳时胸痛,昨日始发热,体温最高39.0℃,伴咳黄痰,量少,大便干,二日未行,自服退热药,体温略降,舌红苔薄白腻,脉细滑数。查体:体温38.4 ℃,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少许湿啰音。胸片:右下肺纹理重,可见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缘少许模糊。
诊断:右下肺感染,中医:风温肺热,痰热壅肺。治法:解表清肺。
处方:柴胡解热饮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生石膏30克,清半夏10克,连翘10克、瓜蒌12克,麻黄3克,旋复花10,青蒿15克,杏仁10克,炒薏米30克,甘草5克。
4剂,水煎服,日一剂,分4次服。
2001年1月22日二诊,服上药体温正常,黄痰减少,咳嗽减轻。大便已通,上方改石膏20克继服4剂。
按语:先伤于寒,后发热咳嗽胸痛,符合风温特点,便已干,可三阳合治,石膏用量30克有通便作用,柴胡解热饮原方由柴胡、黄芩、清半夏、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生石膏、蒲公英组成,本案风热壅盛于肺,表证已轻,故去金银花、薄荷、荆芥穗、蒲公英等药,而加麻黄、杏仁、瓜蒌、薏苡仁等宣肺清肺化痰,青蒿代薄荷以透邪达表,滋阴退热,旋复花以协助降逆化痰。
二、讨论
1.因分内外,重视体质内因
治病要求本,本就是本源、病根,也就是理、法、方、药四步中的第一步,第一步错,则步步错,本源不明,用药如同盲人瞎马”,因此临证特别注重辨病因,通过详细的四诊,收集有关病因的蛛丝马迹,进行思考辨析,认为病因分内外,内因是发病及病情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常说的“内外因相合致病”。关于内因和外因的内涵,各家观点略有出入,认为先天的、体质的、长期形成的、宿疾伏邪类的病因为内因,后天的、外受的、一时新感类的病因为外因,内因往往决定者着疾病的寒热性质和病情的轻重,外感六淫等外因可因患者体质和内因的不同而发生同化和异化,因此辨内因和体质相比辨外因更为重要。 诊治风温,首重辨病因,认为风温为病,成因有三,一者太阳风寒表实过汗伤阴,汗出当风,如《伤寒论》中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二者素体阴虚内热,冬伤于寒,伏藏体内,至春更感于风,发为风温,如《伤寒论》所云:“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案三中病因即是先感受寒邪,蕴积日久而后发为风温肺热,便秘、舌红、脉滑细数说明有阴虚内热存在。第三种病因即为明清医家所倡导的“有不因冬月伤寒而病温者”,即外感时令之风温。风温成因都与内热阴虚有关,这就是《内经》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病机所在,也是治疗风温要三阳合治、注重存阴的原因。武老师在辨别外因时还注意辨别六淫中何为主要病邪何为兼夹邪气,如案一中因舌苔黄腻,身倦、关节痛,辨证为夹湿外感风温,治疗也兼顾化湿,加了薏苡仁、杏仁、乌药以行气利湿。
2.调阴和阳,强调以平为期
认为风温为病,初期治疗可参照伤寒论三阳经病辨证治疗,治疗的目标是阴阳调和,恢复其平衡,阴阳平和的明显标识是正汗出,她很认可张锡纯的观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为使患者能阴阳调和出正汗、祛邪又不伤气阴,组方服药颇费心思,组方上三阳合治,既不能太辛温也不可过寒凉,需寒温搭配、攻补兼施,既用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生石膏以解表透邪,又用薏苡仁、百合、鸡内金、甘草以顾胃气,益气阴。柴胡解热饮在服法上效仿《伤寒论》桂枝汤服法,一日1~2剂,每4 ~6小时服一次,服后温覆令微汗出,待汗出热退即减少发表的药物,以防过汗伤阴,不仅发汗如此,泄热通腑也是便通则减导泻之药,用石膏清热同时仿白虎汤意以炒薏苡仁代粳米,也是护正气之意。
3.三阳同治,少阳枢机为要
外感热病无不因内伤为基础,临床上看似因外感六淫而起病,实则内生五邪、痰热食积等早已先于六淫而存在,因此治疗外感热病不仅考虑祛外邪,还更应重视易感外邪的内因,治法上就需根据受邪的深浅、三阳经内热的程度、腑实的有无和轻重,选用二阳合治还是三阳合治,因少阳为枢,为病邪外出的关键,而少阳胆又具有疏泄和助胃消化的功能,因此三阳合治,离不开和解少阳,在上述三个案例中均用了柴胡、黄芩、半夏、青蒿和解少阳、疏利肝胆,即体现了以少阳枢机为要的思想。
4.创新经方,灵活辨证化裁
临证师古而不泥古,善用经方,又善于临证化裁,有时自拟新方,推陈出新。仅治疗风温热病的方剂就化裁出10余首,如麻杏蒌石汤来源于麻杏石甘汤,柴胡陷胸汤源于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柴胡解热饮源于小柴胡汤、银翘散和白虎汤,治三阳合病;银翘白虎汤治太阳阳明合病,柴胡白虎汤治少阳阳明合病,荆防柴胡汤治太少合病;血虚外感者用柴胡四物汤,阴虚风温用加减葳蕤汤;痰热壅肺者用麻杏二三汤、咳嗽明显者用蒌芩止嗽散,如此等等,皆用于临床,取效显著。
随证加减既体现了武老师的创新精神,也体现出辨证水平和用药的精熟程度,只有认证准确,看到证候变化的细微之处,同时熟练掌握药味的功用主治特点,才可达到方药与病机变化丝丝入扣,药证相符,达到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阴平阳秘,以平为期。
三、结论
在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文仅就三个风温肺热医案展开讨论,初步总结出四点经验:因分内外,重视体质内因,调阴和阳,强调以平为期,三阳同治,少阳枢机为要,创新经方,灵活辨证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