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夏”节气灸,最补阳气最补心的时节!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的人们把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更准确的划分为了二十四节气。立夏养生尤为重要,除了食疗,就是中医艾灸。那么中医艾灸什么穴位呢?
“立夏”节气炙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
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2、 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这样,当外界环境及气候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从立夏这一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
立夏养生
立夏吃东西最补,吃一枚鸡蛋相当于吃一只鸡。所以立夏后每天可以吃一个到两个鸡蛋。
饮食: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少吃寒凉生冷食物。
情志:立夏以后,天气转热,“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当夏日气温升高后,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极易烦躁不安,心火过旺,好发脾气,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神情安静、笑口常开、自我调节、制怒平和。
运动:此时若运动量过大,汗出过多,津液大伤,必然耗及心精、心血,出现心慌、心悸症状。入夏后运动锻炼也不宜过于剧烈,可先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八段锦、健步走、慢跑等。
起居:尽量少吹空调、电风扇,在冷气房要注意保暖,尽量让人体顺应夏天阳气生发旺盛的自然状态,同时适当发发汗,以排出体内的寒湿邪气。
立夏中医艾灸
立夏后,人体阳气不断向外生发,人体处于外热内虚、上热下寒的状态,此时艾灸尤为重要!艾灸升阳补气、祛瘀散寒、活血化瘀,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养生妙法。如果夏天不艾灸,还何谈养生呢?中医讲究:冬病夏治,很多冬天患上的老顽疾,在夏天会得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艾灸疗法则是冬病夏治最好的选择。
立夏节气为艾灸黄金期,各位朋友们可根据自身情况,把握这个时段艾灸,建议经常艾灸保健补阳,提高免疫力。
1 立夏中医艾灸,排寒湿
夏季阳气集中表现在体表,身体体内的虚寒聚集体内,人体在一个外热内寒的环境下,再加上夏天人们喜好寒凉的食物和冷饮,脾胃会变得敏感而虚弱。艾灸前可能会感觉很燥热,艾灸时,灸火进入体内,将身体气机调理通畅后反而会感觉更清爽,以热制热,这不仅能消暑,还能调理脾胃,真是一举两得。
艾灸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阴陵泉等穴可以有效地健脾祛湿。
2 夏季中医艾灸,对慢性病很有效
长期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的朋友,以及一些长期受呼吸系统疾病困扰的人群,比如支气管炎、哮喘、鼻炎、咽炎等。往往在立夏后艾灸,会收到更好的的效果。
可以灸大椎,肺俞,肾俞,神阙,气海,足三里,太溪等穴防治这些慢性病。
3 立夏中医艾灸,养胃补肾
消化系统疾病人群立夏后随着心火多肝木少,会有乏力气虚、消化不良、没胃口、容易疲劳等症状。艾灸可让心阳及命火正常,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来助长、滋生脾胃之阳气。
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养脾胃。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4 立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
心对应夏,夏季心旺肾衰。中医认为此时人体的心脏机能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法则,人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立夏时节天气转变对人体的心脑血管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中老年人的脑血管和心血管影响较大。同时对内分泌也有较大的影响。
艾灸心俞,至阳,膻中,少海,内关,劳宫等穴可以起到养心养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