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改变生活点滴防治胆石症(二)
尽管都叫作胆结石,但医生发现它们并不是一模一样的,由于成分不同结石的性状也会有所不同,这关系到胆结石的预防、转归和治疗选择。通常,胆结石有以下几种。
胆固醇结石

胆固醇结石是胆结石中的“美人”,外表呈淡黄色或皂白色,呈球形,看起来很像金灿灿的玉米粒。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质地一般很坚硬,大多数情况下以胆囊为家。它是结石中的“隐身娃”,因为X线检查往往不能发现它。在欧美国家,胆固醇结石较多见。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脂肪、蛋白质的摄入增加,我国的胆固醇结石也越来越多见。
胆色素结石

胆色素结石又叫“东方型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它像煤炭一样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褐色或红褐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形状不定,质软易碎,胆固醇含量低于45%。主要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掉入胆总管成为胆总管结石。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主要与胆道感染和胆汁淤滞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胆道蛔虫是造成胆道感染的重要原因,而且蛔虫残体常成为结石的核心。
混合性结石

混合性结石是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的 “混血儿”。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醇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醇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素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合成成分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以球形或多面形多见,颜色五彩缤纷,有灰白色、黄色、棕色、黄绿色、黑色,剖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
我国的胆石症以混合性结石最多,胆色素结石次之,胆固醇结石最少。由于胆结石可堵塞各个不同部位,所以引起胆石症的症状也各不相同。

吃利胆药不能自己拿主意
当胆结石发作的时候,我们常常说要“消炎利胆”。消炎需要使用抗生素,听医生的就OK,这里我们聊聊利胆药。
所谓利胆药就是刺激肝脏增加胆汁分泌的药物。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促使肝脏分泌胆盐、胆色素等固体成分的药物,即固体利胆药,它不刺激水分的分泌,如胆维他、利胆醇(苯丙利胆醇)等。另一类是促使肝脏分泌富于水分的胆汁,即水分利胆药,如胆酸、舒胆灵等。前一类药物产生的胆汁的比重不下降,而后一类药物产生的胆汁的比重、黏度和固体浓度均减少(稀释)。
固体利胆药除有利胆作用外,还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因此,苯丙醇除用于治疗胆系疾患,如胆囊炎、胆管炎、胆石症等外,还兼用于治疗肝脏的慢性炎症。胆维他能增加胆盐、胆色素及胆固醇的分泌,尤其是胆色素的分泌,并能改善肝脏的解毒功能,适用于胆系感染、肝脏炎症及肝硬化等。
水分利胆药如去氢胆酸,用于胆道外科手术后冲洗胆总管和引流管,也可用于洗除胆总管内的小结石。但去氢胆酸长期服用会出现胆汁分泌减少,即产生所谓“肝脏疲劳”现象。舒胆灵和利胆酚等的水分利胆作用与去氢胆酸相同,其中利胆酚的作用较去氢胆酸强,且较长时间服用未见出现“肝脏疲劳”现象。牛胆酸钠用于治疗天然胆汁的非梗阻性缺乏,帮助脂肪乳化与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还有些水分利胆药物可促进胆汁排泄,或具有一定溶石作用(尤其对胆固醇性结石),增加胆汁对结石的冲洗,有助于黄疸的消退,此类药物包括鹅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此外各种中药已广泛用于临床,有些中草药还成为利胆退黄的常用药,如茵陈、栀子、柴胡等。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在治疗急慢性胆囊炎、高胆红素血症以及黄疸型肝炎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且副作用较少。如我们常用的消炎利胆片,就是非处方中成药,可清热、祛湿、利胆,常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口苦、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虽然都是利胆药,但作用原理、注意事项都有不同。服药前要听医生的建议,同时应仔细研读药品的说明书,切勿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最后郑重提醒,利胆药禁用于阻塞性黄疸,特别是完全性阻塞性黄疸。就是说当结石或其他因素,完全堵住了胆管,导致病人皮肤、眼睛及小便变黄的时候,使用利胆药反而会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