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arrett食管定义的更新



一、Barrett食管定义的更新

Barrett食管概念的首次提出是英国心胸外科医师Barrett发现就诊患者的食管下段出现了红色黏膜病变,认为该病变的发生可能是因为食管下段溃疡疤痕收缩而引起胃黏膜被拉入食管下段所致,且光学显微镜下发现病变上皮形态如胃柱状上皮,因此大胆推测Barrett食管可能起源于近端胃

或贲门处。根据Barrett食管患者食管上皮形态,组织学上将病变柱状上皮分为3型,即贲门型、胃底型、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型(即特化的柱状上皮型),而且大量研究显示IM型是Barrett食管最常见的类型,并与食管腺癌发生关系密切。

从发现Barrett食管至今,其定义更新从未间断过。美国2008年Barrett食管指南中对其定义为:内镜下食管远端鳞状上皮发生柱状上皮化,且食管组织活组织检查显示IM。这一将典型IM归入诊断的定义一直被多个消化病学会所接受。研究发现,长期胃食管反流最终导致食管胃贲门上皮化生的事件同样屡见不鲜。需要注意的是,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常发生在胃食管交界部以上,而这一部位又恰与胃贲门相邻。此外,在临床实践中难以对胃-食管连接部肿瘤和食管腺癌相鉴别,因为这两种疾病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病理上,其生物学行为几乎完全一致。目前多数学者推测贲门癌及食管腺癌两者可能是同一起源,同一种病,甚至可一并归为“食管贲门癌”。最新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动物模型还是临床研究中,非杯状上皮化生的食管上皮更易发展成食管腺癌。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