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炎症性肠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生活提示饮食低纤维
“IBD患者要吃易消化的食物,但不等于吃素,而应以低纤维、少渣饮食为主。”中山六院院长兰平教授强调说。
高纤维蔬菜会促进肠道蠕动,反而会使大便次数增加,对IBD患者尤其不合适。蛋白质的补充方面,可以尝试瘦肉、鱼、蛋等,而豆类容易产气则不合适;病变范围大、活动症状明显者则要严格限制。
由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道消化吸收面积已经减少,因此所吃食物要注意煮透、煮烂,并尽量简单,少用或不用有刺激性的色素、香料等,最好是半流质或流质为主,腌制、酿造、辛辣、油炸、油腻的则自然要避开。
也有部分IBD患者即使严格遵循医生的饮食建议,仍然会出现进食后腹部不适和肠痉挛。这些患者可以在进食前15~20分钟服用解痉药物和止泻药以缓解症状。
情绪别紧张
胡品津教授说,很多IBD患者是学龄儿童,需要更多心理疏导。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随身携带备用内衣和厕纸,到公共场所可预先找好卫生间,缓解紧张情绪。
平日心情要保持舒畅恬静,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减少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重症或急性发作期均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恢复期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适合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比如太极拳、瑜伽、散步或慢跑、游泳等等。
“大多数IBD患者活得很乐观、很健康,尽管需要定时吃药甚至有时需要住院治疗,但在疾病缓解期很多人可以感觉很好而且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可以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甚至生儿育女。”胡品津教授强调。
有备无患
IBD病程越长癌变率越高
中山六院院长兰平教授: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是非炎症性肠病人群的2~6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10年后发生癌变的概率是2%,发病20年、30年后,发生癌变概率分别
达到5%、10%,初次发病年龄也与癌变风险有关,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一般人的162倍。炎症性肠病发病年龄越小、病变越广、病情越重,癌变率就越高。一旦确诊了炎症性肠病就应及时治疗。
连续腹泻3月做个肠镜检查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IBD中心主任胡品津教授:炎症性肠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消化道表现、全身性表现、肠外表现及并发症。消化道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血便;全身性表现为体重减轻、发热、食欲不振、疲劳、贫血等,青少年患者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并发症常见的有瘘管、腹腔脓肿、肠狭窄和梗阻、肛周病变等。
如果持续3个月腹泻、腹痛,或在接受了抗生素等正规治疗后仍反复腹泻、腹痛、便血,甚至出现发热、关节痛等,应尽早到专科医院进行肠镜检查。
非发病期也要维持治疗
中山六院消化内科副主任郅敏副教授:炎症性肠病的治疗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为主要原则,并可配合局部用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均可消失。在非发病期,仍应当坚持吃药,这被称作“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的频率。
由于病人以年轻人居多,因工作忙碌等原因,许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痛”,症状一消失就自行停药了。结果,过不了多久,腹泻、便血症状可能便会再次出现。
转自中山六院常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