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体内的阴阳还好吗?阴阳胜衰,证治各异!

前面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我们中医大夫口中经常说道的阴阳,在中医学中的概念到底指什么。(查问《中医口中常说的阴阳到底指什么》篇) 今天我将继续跟大家来说说中医大夫怎么通过阴阳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及治疗疾病的。

 正常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健康状态。由于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或饮食所伤,或房事不节等各种原因,导致阴阳某一方面的偏胜或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那么当这种阴阳之间的失调,就会产生疾病,进而出现各种症状:《素问 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 脉要精微论》谓:“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

进一步说就是阴阳失调可以出现阴证、阳证、阴虚证和阳虚证等。

阴证:常表现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踡卧,形寒肢冷,倦怠乏力,语声低微,食欲不振,口淡不渴,大便稀溏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

阳证:常表现为面色红赤,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呼吸气粗,喘促痰鸣,口干渴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洪大、滑实。

阴虚证:是指机体阴液亏损,无以制约阳气,阴液的滋润、濡养和生津等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热证候。常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两颧潮红、目眩耳鸣,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阳虚证:是指机体阳气不足,无以制阴,阳气的温煦、推动和气化作用减退所表现的虚寒证候。常表现为面色(日光)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踡卧自汗,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水肿,舌质淡胖嫩,苔白润,脉迟无力等。

所以说当人体阴盛时会表现出一些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比如一些里证、寒证,虚证,称之为阴证。但当人体阳气虚的时候也会表现出一些虚寒证候,称之为阳虚证。其与阴证的区别,主要在于虚实,其治疗亦有区别。同样,当人体阳盛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如表证、热证、实证,称为阳证。但当人体阴虚时,阴不配阳,阳相对偏胜,所以也会表现出一些类似于阳证的证候,其于阳证的区别,也在于虚实不同。临床上需要综合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综合判断,方不至有误。

辨明阴阳盛衰,治疗主要是通过抑阳滋阴、温阳摄阴、滋阴配阳、温阳益气,借助阴阳消长,从而使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也就是治愈疾病,恢复健康。本文由安徽省中医院陈际连医师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搜索公众号《陈际连健康讲堂》或扫描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