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什么时候能降级治疗
查房时,经常遇到儿童家长在儿童哮喘病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自行停药,结果导致停药后不长时间,儿童在遇到病原体的侵袭/过敏原的刺激后,再次出现喘息加剧。这种自行停药的行为是明显不对的,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且可能导致气道重塑,影响预后。
那究竟哮喘儿童如何规范治疗?什么时候可以考虑降级?如何降级?只有正确理解哮喘的规范化治疗,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本期将为各位家长一一解答。
1、为什么哮喘儿童哮喘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主流的治疗时间1-2年左右。一般控制哮喘的临床症状只需要几天,改善气道的阻塞,恢复肺功能需要几个月,但控制气道的慢性炎症、改善气道高反应一定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我们看到的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喘息、咳嗽、气急、胸闷,只是哮喘的“冰山一角”,真正隐藏在冰山之下的是气流受限、气道高反应和气道慢性炎症。只有这些问题得以解决,哮喘才会持续稳定。
2、什么时候可以考虑降级?
通过初期的抗哮喘治疗,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医生会对哮喘儿童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那如何评估呢?由于哮喘的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很难精确预测。哮喘的治疗虽然很像高血压、糖尿病的长期治疗,但哮喘不能像高血压、糖尿病治疗那样通过每天监测血压、血糖来掌握病情的精确变化,只有年长儿可以通过每天测定峰流速来监测肺功能,但实际使用率非常低,而对于小年龄婴幼儿来说是无法完成肺功能监测的,所以降级治疗前的评估一定是综合评价的,而且一定是专业评估,并非像家长想的那么简单。
每一次方案的调整,会参考很多因素,前提一定是哮喘的整体控制。哮喘的控制是指:日间症状〈1次/周;没有因哮喘出现的夜间憋醒;应急缓解药物使用〈1次/周;没有因哮喘出现的活动受限(包括较其他儿童跑步/玩耍减少,步行/玩耍时容易疲劳,小年龄婴幼儿哭闹/大笑时出现的咳嗽)。只有达到这些标准,并维持至少3个月,治疗方案才考虑降级,直至确定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剂量。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至少3个月”的概念是基于完全控制的状态下,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很多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抗哮喘治疗,仍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仍有明显的气道高反应,并不适合短时间减量。
3、如何降级治疗?
降级治疗包括多药治疗改为单药治疗,单药复合成分改为单一成分治疗,单药治疗剂量逐步减少等。
单用中高剂量吸入激素者,尝试在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3个月后剂量减少25%~50%。单用低剂量吸入激素能达到控制时,可改用每日1次给药。联合使用吸入激素和长效支气管舒张剂者,先减少吸入激素约50%,直至达到低剂量吸入激素才考虑停用长效支气管舒张剂。
4、雾化吸入激素会影响儿童身高吗?
很多家长认为“每天吸入的是激素,一定会对身体有影响,以后长不高”,所以在疾病稍有控制,就及时停药。那激素对儿童身高有影响吗?
2016版儿童支气管哮喘和防治指南对此有明确说明:对于青春前期学龄期轻度-中度持续哮喘儿童,有研究发现雾化吸入激素呈剂量依赖性的受限。但一些研究也发现儿童期雾化激素的使用并不会影响最终身高。另外,哮喘控制不良对身高也有影响。因此雾化激素的规范使用所带来的确定“收益”是要远远大于“损失”的。当然,在临床实践中需注意尽可能使用低剂量雾化激素达到哮喘良好控制,并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