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栓塞是指栓子从心脏或近心端动脉壁脱落,被血流推向远侧,阻塞动脉血流,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甚至死亡的病理过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与动脉栓塞通常较难鉴别,容易导致误诊,但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和处理方法与动脉栓塞有着根本的区别。急性动脉栓塞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均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威胁肢体存活及生命,早期诊断与治疗极为重要。历史回顾
动脉取栓术是最早的动脉重建术之—。1911年,Georges Labeg等取得手术成功,并认为患者动脉本身无病变和及时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1940年,抗凝剂尤其是肝素在术中和术后的应用,使动脉取栓术获得较好的效果。1963年Fogarty球囊导管问世,动脉取栓术的成功率有了极大的提高,挽救了许多肢体和生命。Fogarty导管取栓极大地简化了手术过程,减少了手术创伤,扩大了手术范围,不仅对于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乃至对血管外科的发展都是巨大的贡献,是外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加快,急性动脉栓塞的发病率成倍增加,导致动脉栓塞的病因构成比也在发生变化。尽管Fogarty导管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和截肢率仍居高不下。动脉栓塞的病因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进一步提高救肢率、降低死亡率是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临床表现
急性动脉栓塞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缺血持续时间和侧支循环的代偿情况。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肢体急性缺血的“6P"症,即疼痛(pain)、苍白(pallor)、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麻木(paresthesia)、运动障碍(paralysis)和皮温变化(poikilother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