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可以由一些局部的动脉因素所引起,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病变的后果,但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大多继发于原有的动脉病变基础之上。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主要分为4大类:

①动脉粥样硬化伴发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②医源性或局部动脉损伤引起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③小动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④原发性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易患因素,它既可发生于无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又可发生于有明显动脉缺血症状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股-腘动脉段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部位,主-髂动脉段发生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则较少见,发生于小腿部位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者常合并有糖尿病。医源性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近年来有增高的趋势,常见于血气分析、动脉造影和各种经动脉途径的介入手术等,导管损伤动脉是主要原因。局部原因引起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常见于腘血管陷迫综合征,腘动脉在异常的肌纤维或纤维束带长期慢性挤压下,动脉壁损伤、动脉内膜增厚和内皮细胞损害,从而导致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小动脉血栓形成常继发于器质性动脉病变,如动脉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低排血量综合征、损伤后血管痉挛综合征、冷冻及胶原性疾病等。此外,还有少部分患者无基础的动脉疾病,但发生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称之为原发性动脉血栓形成,这类患者往往有家族史,血液中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的因子,如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质C或蛋白质S等缺乏,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引起血栓形成。 

     

       有动脉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或者有医源性动脉损伤病史的患者,如突发肢体疼痛和相应的动脉搏动消失,或者原有的动脉缺血症状突然加重,则应考虑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患肢皮温降低的平面要比动脉闭塞的部位低一掌或一个关节,而皮肤颜色的改变、感觉和运动障碍的平面通常要比动脉闭塞的部位低一至二个关节。因此,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大致判断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如患者表现为双下肢剧烈疼痛、脐下腹主动脉不能触及搏动,则应考虑腹主动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如腹主动脉搏动良好,则考虑髂动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其他部位的血栓形成可依此类推。

      

       年轻人突然出现下肢动脉急性缺血症状,则应考虑原发性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诊断原发性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标准为:①发病年龄较轻,无明显的诱发因素;②有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经无创伤检查或动脉造影(DSA)检查,证实有动脉血供障碍;③排除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性血管病、大动脉炎及动脉栓塞等疾病;④原发性高凝综合征;⑤常合并深静脉血栓和其他部位的血栓;⑥溶栓治疗有效;⑦术中所见或术后病理检查,证明血管无原发病变。此外,对于年轻的男性患者,既往有间歇性跛行病史,行踝关节过度背曲时动脉搏动消失者,应考虑为腘动脉陷迫综合征。既往有雷诺综合征和冻伤病史的患者,肢体缺血症状突然加重时,则应考虑有小动脉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 

     

       辅助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和确定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其中较重要的无创伤性检查有多普勒(Doppler)、节段性动脉测压(SPG)、双功彩超(Duplex scanning)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有创检查最重要的是动脉造影CTA或DSA,全身情况允许的患者,都应行该项检查,它不仅可明确血栓形成的部位,而且能探明动脉流出道和侧支循环的情况,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