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高凝状态
不同血浆成分与有形成分的改变均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各种大型手术是造成血液高凝状态最常见原因。另一类先天性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称为“原发性血液高凝综合征”,或称“遗传性血栓综合征”也是血液高凝状态的先天性原因。常见原因为血小板数量过多和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增多、激活或异常,抗凝物质减少或异常,纤溶活性过低。血液高凝状态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血液高凝状态的发展可以促进或引起血栓形成。人体三大抗凝系统为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质C(PC)和纤溶系统。AT-Ⅲ能灭活凝血酶和其他一些血清酶,在肝素存在的条件下,AT-Ⅲ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灭活凝血酶的作用明显加强。PC是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蛋白质S(PS)是另一种依赖维生素K的糖蛋白,作为PC的辅助因子,与PC共同灭活凝血因子Va和Ⅷa,并且通过灭活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来增强纤溶活力。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能将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后者溶解纤维蛋白为多肽。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能抑制t-PA的活性,抑制体内过渡的纤溶作用。ATⅢ、PC和纤溶系统的异常,可导致体内生理性抗凝机制损害,造成血液高凝状态。在三大因素中,每一因素都与血栓的发生密切相关,但单独一种因素并不足以引起血栓形成,而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