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关于痹病的认识探讨
痹病,也称“痹”、“痹证”、“风湿”、“历节” 等,痹证是人体营卫气血失调,肌表、 经络遭受风寒湿热侵袭(也可由内生湿、痰、瘀、热毒引起),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脉、肌肤、关节、筋骨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僵直、畸形、肌肉萎缩,活动障碍,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病证的总称。现代临床称谓的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热、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痛风、骨质疏松症等均属于痹病范畴。《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具有里程碑性的医学典籍,它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单列了两篇有关的“痹证”专论(《痹论》《周痹》),为建立痹证辨证体系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的是被邪气侵犯的人正气必定是虚弱的。痹病的成因除了感受外邪之外,还与机体内部失调有关。
营卫之气循行逆乱与风寒湿气相合引起痹病:《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指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 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旋转而不休息。如果违背营卫的运行规律就会生病;但只要营卫之气顺从和调了,病就会痊愈。总之营卫之气若不与风寒湿邪合,则不会引起痹病。寒邪蓄积留滞,营卫不能正常循行生成痹证:《素问?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指出:“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 若阳气不足而寒邪长久聚留而不去,则荣卫不能正常循行,筋络卷缩,不能伸展,这样在内则发为骨痹,在外则表现为肌肤麻木不仁。
寒暑与六腑不相适导致痹病:《灵枢?本藏第四十七》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指的是寒暑内适六腑,则中和谷化,贼风邪痹无由起也。
表里之邪相合而为痹:《灵枢?血络论第三十九 》 曰:“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 阴阳相得,指的是表里之邪相合,而为痹。以上经文提示认为痹病的发生一方面除了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外,另一方面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阴阳失调逆乱而生病,强调先由脏腑内伤,阴阳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感受风寒湿、雾露所伤、治疗不善他病转变及五运不及而致病。感受风邪,血凝于皮肤而为痹。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指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 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睡了刚刚起床的时候,若玄府未闭、 魄汗未藏者,为风所吹,则血凝于肤,或致麻木,或生疼痛而病为痹。风寒外袭,血凝于脉,则脉道涩滞而患病。
感受风邪,血凝于皮肤而为痹。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 指出:“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 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 睡了刚刚起床的时候,若玄府未闭、 魄汗未藏者,为风所吹,则血凝于肤,或致麻木,或生疼痛而病为痹。风寒外袭,血凝于脉,则脉道涩滞而患病。
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风寒湿三气杂合伤人,则壅闭经络,血气不行而病为痹,其中风邪偏胜的为行痹(风者善行数变,故为行痹,凡走注历节疼痛之类皆是也)。寒邪偏胜的为痛痹(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湿邪偏胜的为着痹(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或为疼痛,或为顽木不仁,湿从土化,病多发于肌肉)。感受风寒湿气而为痹。《灵枢?周痹第二十七》 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风寒湿气客于肌表,渐入分肉之间,则迫津液而为汁沫,沫得寒则聚而不散,故排裂肉理为痛。痛则心注其处,故神归之。神归即气归也,气归则热,热则寒散而痛暂解;然其逆气仍在,故痛虽解而厥未除,则别有所聚,故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他痹发矣,是名周痹,发仍如此。
伤于湿气致痹病。 《灵枢?贼风第五十八》云:“黄帝曰:夫子言贼风邪气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其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非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
总之《黄帝内经》 中对痹证的认识影响深远,奠定了痹病的辨证规律。本文通过对《内经》 中有关痹病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系统梳理、 归纳,探讨了《内经》 对痹证的病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