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的处理

最近有妈妈咨询,说她纯母乳喂养的2个月大的宝宝大便次数每天6-7次,大便发绿,腹部胀气。到医院看了后,医生说是乳糖不耐受,妈妈问是否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什么叫“乳糖不耐受”? 乳糖 乳糖是乳类中的主要的糖,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双糖。 人乳汁中的乳糖是哺乳动物中含量最高的,约7%,提供婴儿40%的能量来源,而牛奶中的乳糖含量约为5%。 乳糖分解产物半乳糖会参与大脑和神经的发育; 乳糖在大肠中发酵成乳酸,可促进肠中乳酸杆菌生长,酸性环境可增加婴儿对胃肠道感染的抵抗力; 乳糖促进机体对钙、铁、磷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 乳房分泌的前段母乳乳糖含量高,越到后段脂肪含量越高。 乳糖酶 乳糖是双糖,需要乳糖酶将其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小肠吸收和利用。 小肠粘膜表面绒毛的顶端是分泌乳糖酶的地方。胎龄越小肠道黏膜发育越不成熟,乳糖酶分泌相对不足或活性较低。 乳糖酶在胎龄24周时为足月儿的30%;胎龄35~38周时,可达到40周分娩儿的70%,40周时乳糖酶达到峰值,数月后活性开始下降。 如果由于任何原因导致小肠绒毛受损,也会影响乳糖酶的分泌。另外,也有可能发生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这与遗传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比较罕见。 婴儿乳糖吸收不良&乳糖不耐受症 由于小肠绒毛发育不成熟或受损导致的暂时性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导致乳糖不被吸收,在肠道集聚,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证实,称为“乳糖吸收不良”,在新生儿和小婴儿期比较常见,国内报道发生率约在40%-47%。 由于乳糖酶缺乏程度较高时,大量乳糖在大肠中发酵,形成的气体和乳酸会刺激肠道,导致其蠕动增强,实验室检查证实为乳糖吸收不良,伴腹胀、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呕吐、腹泻大于等于5次/日,稀水便、有酸味及泡沫等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国内报道发病率在5.8%-16.7%。 大多数乳糖不耐受症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可能是一个一过性的生理现象,与小婴儿早期肠粘膜发育不够成熟,小肠粘膜绒毛顶端的乳糖酶含量偏低有关,不需要特殊治疗。 随着肠道发育成熟和绒毛修复,只需常规喂养,腹泻、腹胀症状多于2~3周消失。 只有对腹泻量多、体重增加缓慢的新生儿和婴儿,需要遵从医生治疗,进行喂养调整。 对于确诊为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需终身禁食乳糖,暂停母乳喂养 该如何进行母乳喂养? 喂养调整 进行喂养调整的首要原则是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保证婴儿体重增长良好。 喂养调整时要考虑婴儿对乳糖不耐受的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调整的原则是:母乳是婴儿最好的乳品,应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但要适当减少乳糖摄入量。 喂养调整是否有效,主要根据婴儿大便性状和次数进行评估。 1. 适当减少乳汁摄入量。比如金汉珍教授提出的调整方案:先减少母乳次数的一半,间隔以无或少乳糖的食品替代,如腹泻能在2-3天内减少至3次/日以下,可再增加母乳1-2次;如仍在4次/日以上,则再减少母乳1-2次。 2. 适当减少单次摄入量。婴儿一般每日要摄入800-1000ml的乳汁,通过少量多次喂养,减少单次乳糖酶负荷,腹泻症状可以减轻。 3. 适当减少前奶摄入量。前乳中乳糖含量高,母乳充足前提下,挤掉一部分前奶,然后给予婴儿母乳喂养,从而降低乳糖的摄入。 疾病治疗遵从儿科医生的方案,我们给出的可供参考的喂养建议是: 在满足婴儿每日营养需求前提下,根据母婴实际情况,尽可能母乳喂养; 根据婴儿生长发育和腹泻情况,适当调整母乳摄入量,并辅以无乳糖替代食品; 同时,妈妈要及时排空乳房,保证泌乳量,暂时不用的乳汁可以冷冻起来,冷冻的乳汁可以保存3-6个月,等宝宝肠道成熟后继续喂养。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