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治疗误区:之一

支气管哮喘是当今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之一,其患病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攀升,总患病人数已超过3亿。据估算,我国目前至少有2000万哮喘患者,患病人群分布于各个年龄阶段,其中以儿童及老年人居多。

“名医不治喘”道出了治疗哮喘的困难性,但其实这也是对哮喘治疗的一种误解。哮喘虽然难以根治,但可以控制。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通过长期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良好控制。

不容乐观的是,我国仅不足5%的哮喘患者得到规范化治疗,过半患者有多项指标达不到GINA所要求的控制目标。不少患者哮喘被误认为是“气管炎”而使用抗生素;有些老病友错把哮喘缓解的“功劳”记在抗生素上,一犯病就凭“经验”主动要求医生“用消炎药”;有些父母对孩子反复的“咳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发作时就买点“消炎药”,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等。

出现这个用药误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误区一哮喘由感染引起,要用抗生素治疗!   

化脓性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炎症细胞是中性粒细胞,抗生素治疗有效。而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的变态反应性炎症,病变部位主要在小支气管。

它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过敏体质的人在接触了植物花粉、动物皮毛、食物等物质后,有些虽然找不到明显的过敏物质,但同样在体内产生一种过敏抗体(IgE),它是血清中最少的免疫球蛋白。这种抗体以不同方式激活支气管粘膜中的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当再次接触到上述致敏物时,引起炎症细胞反复释放组胺、白三稀等多种炎症介质,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并引起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患者的气道对外界刺激(如冷空气、气候变化、运动、食物或药物等)非常敏感,可以引起支气管痉挛、气流受阻、呼吸不畅,临床表现为广泛多变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并且常常有夜间因为胸闷憋醒,尤其在环境、气候变化或有异味等情况下,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

哮喘的气道炎症,无论缓解期还是急性发作期都长期存在,所以哮喘需长期管理和治疗。

抗生素对于变态反应性炎症是无效的。糖皮质激素则能抑制炎症细胞,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与释放,减轻炎症,是哮喘治疗的基础。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可直接到达炎症部位,在微量的情况下即可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避免了全身应用激素的副作用,是哮喘长期治疗的首选。

引起哮喘发作的诱因错综复杂,有些甚至与致病因素相互交错。常见的有尘螨、花粉、动物变应原、刺激或有害气体、职业性化学物质、食物、药物、气候、月经和妊娠等。这些诱因都不属于细菌感染,抗生素治疗是没有必要的。

尽快找出哮喘诱发因素,脱离可能的致敏环境,远离致敏物质,是预防哮喘发作的重要措施。对过敏原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脱敏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过敏原的耐受性。呼吸道感染也是哮喘发病和发作的常见诱因,如婴幼儿哮喘中绝大多数是由呼吸道感染所致,其主要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抗生素治疗也是无效的。

在季节性流感高发期,大约40%的哮喘发作和流感病毒有关,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重症哮喘患者。因此,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很好地保护哮喘患者。

真正与细菌感染有关的哮喘发作很少,仅不足5%。因此,哮喘急性发作时没有客观分析是否有细菌感染的证据,就千篇一律地“常规”使用抗生素是错误的。一些哮喘患者之所以会感到应用抗生素能够缓解症状,是由于哮喘急性发作时部分医生常同时给予抗生素、氨茶碱和地塞米松等静脉滴注。而患者则错把氨茶碱和激素缓解哮喘症状的“功劳”记在抗生素上。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