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管瘤

第二节 汗管瘤 

一、概述

        汗管瘤(syringoma)又称汗管囊瘤或汗管囊肿腺瘤,是小汗腺导管的一种腺瘤,属于良性肿瘤。表现为细小的肤色半球形丘疹,表面光亮,密集分布但不相互融合。



二、病因

汗管瘤病因不明,多发于青年女性,常有家族史,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三、临床表现

汗管瘤多发于面部,最常见的部位是下眼睑,也可见于上脸、额部、颊部、颈部和胸壁皮肤,基本左右对称分布。其皮损特点为针尖至芝麻大小的光球丘疹,呈肤色或棕黄、褐黄色,触之稍有硬实感,表面略有光亮感,虽密集分布但不相互融合,数目从数个到数十个或数百个不等。无痒、痛、红肿等不适症状。汗管瘤进程缓慢,一般在青春期始发,逐年增多,一般不能自行消退(图14-3)。

四、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即可得出诊断。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真皮内囊状导管和嗜碱性上皮细胞束。汗管瘤还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粟丘疹  粟丘疹也好发于眼睑周围、额及额部,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坚实丘疹,色白或黄白,挤压后可有白色角质少球拱出,这是有别于汗管瘤的重要特征。汗管瘤顶端呈半球形;而粟丘疹的顶端较尖,通常散在分布,数目一般比汗管瘤少。



2.扁平疣   扁平疣多数散在生长在面部或手背皮肤,一般不会集中生长在上下睑皮肤,表现为芝麻至绿豆大小的扁平丘疹,这种丘疹是扁平而均匀高出皮肤的,而非汗管瘤的半球形。扁平疣的外形稍大于汗管瘤,表面光滑质硬,色泽同正常肤色,有时会自行逍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3.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好发于鼻唇沟及其外侧,表现为球形、硬实的透明状结节,直径约3~10mm,一般较汗管瘤更为密集。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诊。

五、治疗

可以通过激光、电针和液氮冷冻等方法治疗。激光治疗介绍如下:

1.激光器的选择一般选择CO2激(10600nm)或饵激光(2940nm)对病灶进行烧灼汽化。

2.治疗步骤     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采用CO2,激光治疗时,功率密度为200W/cm2,光斑大小为1~2mm。逐个气化汗管瘤体,从表皮逐渐汽化至真皮中层,用生理盐水棉签轻轻擦拭,观察到淡黄色的汗管瘤组织汽化干净即可。如皮损数量多,分布密集,应分次分批治疗。不宜成片治疗,以免遗留癜痕。因个体差异,皮肤愈合后的红斑及色素沉着需数且才能淡化。搬痕体质者不宜治疗。

3.治疗后的护理   保持创面干燥,可涂红霉素眼膏,结痂10天左右脱落。

4.复发的再治疗    由于汗管瘤有逐年增多的生长特点,因此不可能一次治疗就彻底消除,常常需要定期反复治疗。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