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失眠或可从调理脾胃入手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按临床常见的失眠形式有:(1)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min;(2)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3)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4)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h;(5)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加,失眠率也呈上升趋势。

      大多数失眠患者就诊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去西医内科配些镇静安眠药服用,但很多效果不理想。现代医学对失眠多采用药物对症处理,且不少药物存在依赖性成瘾性等问题。笔者这里提醒失眠患者,不妨多留意下你的胃,失眠或是胃病作祟。

      首先,我们来看下中医对失眠的解说。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中医认为其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肝胆郁热、心虚胆怯、气血不足等造成。从中可以发现饮食不节与脾胃消化功能有关;另外,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与脾胃有关。再来看看中医典籍对失眠的论述。其实,关于失眠与脾胃的渊源,在中医经典中早有记载。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写道:“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景岳全书》中也有不少关于不寐与脾胃有关的论述。中医学认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化源不足则气化不利;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痰郁,甚则化火上扰心神;或饮食不节致胃气上逆,皆可引发不寐。另外,不寐病公认的五个中医辨证分型中就有两个型与脾胃直接相关,分别是心脾两虚和脾胃不和。

      其次,临床实践提供相关佐证。我们前期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进行生活质量量表问卷调查时发现,约有超过半数的FD患者伴有情志障碍,多表现为失眠、焦虑抑郁等,这与不少文献报道的情况相吻合。随着我们治疗的进展,FD患者消化症状的好转,其情志症状也逐渐减轻,睡眠状况得以改善。这从临床治疗角度提示失眠或可从脾胃论治。

      现代医学认为,躯体因素是导致失眠的几大病因之一,任何躯体的不适均可导致失眠,胃脘不适是导致失眠的一大发病因素,这相当于中医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中医对于消化不良的解说认为其辨证为脾虚气滞、肝胃不和等,而肝胃不和型临床占比最高,其最重要的变现之一就是失眠。

      在肯定了失眠与脾胃的关系后,我们尝试在传统中医治疗失眠的基础上着重从调理脾胃角度着手治疗失眠,通过针刺调整脾胃功能,补虚泻实,心脾同治,肝胃同调,为治疗失眠寻找一条既非循规蹈矩,又非离经叛道的治疗途径。我们前期临床实践证实失眠从脾胃论治的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焦虑抑郁状况。俗话说:罗马非一日建成,失眠的治疗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我们的研究工作能为失眠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能让广大失眠患者更全面的认识失眠。治疗失眠不妨从调理脾胃开始。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