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应认真关注干眼病导致的心理问题

刚看了一篇文章:《干眼患者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深有同感,近几年从事干眼治疗较多,在临床中接触了大量的干眼患者,一些干眼患者的心理障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一直想有没有较好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这种心理不适。现将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摘录以及自己的临床体会分享如下,与同行及患者朋友共勉! 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干眼的发病率高达22.1%~33.7%,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且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干眼可导致患者出现视疲劳、眼部刺激、不愿睁眼、长期慢性疼痛等不适,而目前干眼的治疗尚无法完全缓解患者的不适,易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工作和生活缺乏热情;多数干眼患者反复就诊心情急迫,抱怨干眼影响其生活质量;半数患者自觉干眼疾病使其视觉质量明显下降,产生悲观想法,认为终有一天自己会因干眼而失明。而上述种种不适又很难被接诊的医生及周围的亲属朋友所理解,因此患者的心理状态就容易发生变化。相关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是干眼患者较为常见的两种心理障碍,有20%~40%的干眼患者合并有焦虑和(或)抑郁症状;疲劳感是干眼患者另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躯体疲劳(包括视疲劳)和心理疲劳,其中心理疲劳更为突出,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自觉体力不支、情绪低落等。此外干眼患者还会出现述情障碍,主要指缺乏用言语描述或表达情绪的能力,同时也缺乏幻想感,研究表明心理状态差者有述情障碍的倾向,而干眼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所以更容易出现述情障碍。与干眼相关的心理障碍危险因素包括眼表疼痛程度、全身及眼部疲劳感、干燥症状、生活状态及患者自身免疫情况等,也有研究认为干眼与抑郁互为危险因素,抗抑郁药可加重干眼病情,同时干眼的症状又可以影响心理状态而引起心理疾病。此外,年龄(老龄)、性别(女性)、学历、收入、压力等因素,也可能是干眼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 干眼属于眼表慢性疾病,干眼患者的心理障碍多来源于对自身病情的担忧和不了解,目前对干眼缺乏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多数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加之部分医生对患者缺乏耐心细致的解释,患者容易出现对临床治疗的质疑及不信任,过度的怀疑及担忧促使了焦虑的发生,并加重了治疗中的消极情绪,患者心理负担明显加重,严重者甚至放弃治疗、自暴自弃。因此,除了对躯体疾病和症状给予正规治疗外,心理治疗不容忽视,目前心理治疗及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病情宣教、心理干预、体育锻炼、药物治疗4个方面。做为一名眼科工作者,除了早期给予规范、有效的干眼治疗外,也要了解患者的需求、困惑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及早发现干眼患者的心理变化,重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积极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这将会提高干眼患者的生活质量。个人认为如何提供干眼治疗的有效方法是治疗干眼患者心理障碍的较好方法,在治疗干眼方面,中医中药有广大空间及确切疗效,特别在心理疏导方面中医的人文关怀有其优势。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的从医者的耐心、细心与真心。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