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死
尊严死——由知名作家琼瑶的选择说到临终关怀3月12日下午,79岁的琼瑶女士,在个人脸书(Facekook)发布《写给儿子和儿媳的一封公开信》,表明自己支持安乐死,并向亲人叮嘱最后的“急救措施”全部不需要:“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琼瑶女士在信中明确叮嘱5点:
1、不论我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在我能作主时让我作主,万一我不能作主时,照我的叮嘱去做!
2、不把我送进“加护病房”。
3、不论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因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于也失去吃的快乐,我不要那样活着!
4、同上一条,不论什么情况,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5、我已经注记过,最后的“急救措施”,气切、电击、叶克膜……这些,全部不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老龄化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共同问题。数据显示,台湾失能者平均卧床时间,长达七年。琼瑶认为,让失智和失能老人,没有思想、没有尊严地靠鼻胃管活着,并不是孝顺。老死的过程漫长而痛苦,亲人“有救就要救”的观念,只是延长了老人的痛苦。因此,琼瑶表示,她要有尊严地死去。
事实上,在我国早有相关专家在积极推动各种解决方案,试图为末期病人群体,搭建起一条直面死亡的,尽可能舒适和有尊严的通道。
1. 尊严死
亲眼目睹父辈患病后痛苦抢救的经历,让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罗点点创办了“选择与尊严”网站,和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等人一起,致力于推广“生前预嘱”,鼓励“尊严死”,提倡“我的死亡我做主”。
何为“尊严死”?在“选择与尊严”的网站上这样写道:
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放弃抢救和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而是自然来临。在这个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尊重、符合并实现本人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也就是说,“尊严死”只是在临终前放弃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与涉及主动致死行为的“安乐死”还是有较大不同的。罗点点认为,相比在全世界碰到各种法律和伦理障碍的安乐死,尊严死是在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去面对死亡,也更契合我国的传统文化。
2. 缓和治疗
缓和治疗(Palliative Care)亦称舒缓治疗、安宁疗护、姑息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 缓和治疗是一种提供给患有危及生命疾病的患者和家庭的,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及面对危机能力的系统方法。缓和治疗为患者提供缓解一切疼痛和痛苦的办法,用系统方法帮助患者过尽量优质的生活,让患者得以无痛、无惧、无憾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不仅如此,由于放弃几乎所有不必要的治疗和检查,缓和治疗使病人花费大幅减少。有数据显示,在江浙地区进入缓和治疗病房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是24天,最长6个月;平均每天花费仅相当于传统治疗花费的1/3,甚至更低。
多年来,对于缓和治疗,我国学界共识是肿瘤学科下属的一个针对晚期癌症病人开展的临床学科。这又和另外一个概念十分相近——临终关怀。
3. 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指对生存时间有限(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在具体定义方面,临终关怀与缓和治疗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对生存时间进行限制。而在现实情况里,临终关怀通常是对于患有威胁生命的疾病的患者的照料的统称,而缓和治疗则为临终关怀的一种主要的临床实施方式。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有70-80%的老人享受到了临终关怀,在中国,99%的老人都没有享受到类似的社会关怀。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协,在本届两会期间呼吁建设临终关怀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她认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医疗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然而,临终关怀在国内推行起来仍面临颇多阻力。“因普遍的社会文化问题,家属为体现孝心愿意花高额的过度医疗费,但大多没有给老人付临终关怀费的习惯。”在北京,有一所临终关怀医院在27年内曾被迫搬迁7次,这家医院的院长如是说。
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从床位、科室、人员设置方面提出相关要求,推动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
可以说,政策方面已经有重大利好,而民众观念还维持在害怕谈论死亡、过度注重治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