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孩子大便知健康
一、婴幼儿消化系统生理特点婴幼儿的胃大部分呈水平位,位置高于成人1-2椎体,3岁以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胃内容量方面:出生时为7 ml,1岁末可增加到250-300 ml,所以婴幼儿经常出现吃奶后的吐奶。肠道方面: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菌,出生后细菌迅速从口及肛门侵入,3天后肠内细菌数量基本接近高峰,但菌群的稳定性较差,当发生细菌感染或使用抗生素不当时,很容易发生菌群紊乱。小儿的肠黏膜对不完全的分解产物,这从一定角度来说是保护作用,可将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通过胞吞作用摄取,但对微生物的通透性增高,故较容易引起全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正常婴幼儿大便
1、胎粪:
新生儿生后3日内排出的便,性状粘稠,颜色黑绿,无臭味,主要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构成。若生后喂养得当,生后2-3日大便即可转为正常。
2、母乳喂养儿大便:
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色黄或金黄,呈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偶尔稍稀或带绿色,不臭、有酸味。排便次数在2-4次,但若突然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应考虑为病态。若每日排便次数在6-8次,大便不稀,生长指标好,则不认为是病态,逐渐增加辅食后次数可减少。1周岁后大便次数约1次/日。
3、人工喂养儿大便:
牛羊乳喂养的婴儿,粪便淡黄或灰黄,因蛋白含量高,较干稠,且气味相对较臭,大便次数约1-2次。解决方法包括适当增加糖量,使大便软化,次数增多。部分鲜牛乳或羊乳喂养的婴幼儿大便中可带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可通过增加糖分,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微环境缓解。
4、混合喂养婴幼儿大便:
母乳、牛羊乳混合喂养的婴幼儿,若同时添加淀粉类食物,大便次数会增多,稠度降低,呈暗褐色,臭味加重,增加蔬菜水果等辅食后,大便形态恢复到成人状态。初次加绿色蔬菜时,会有少量绿色菜泥排出,此为正常现象,如没有腹泻,可继续数日,待肠道适应后可缓解。
三、婴幼儿病态大便
婴幼儿大便酸臭味增加,常因为饮食中蛋白含量高导致肠道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粪臭素及吲哚等物质产生增加所致。当排出酸味泡沫便时,考虑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或者肠道内益生菌减少,条件致病菌或致病菌分解增加导致;若粪便外观呈奶油样或可见到脂肪粒时,表示患儿进食脂肪增多或脂肪消化不良所致;若见到奶瓣儿,多是未消化的脂肪与钙或镁形成的皂块,少量时不提示病态,大量奶瓣儿形成则提示为病态。当发生绿色便时,通常提示肠道蠕动活跃,粪便中的胆绿素未经过还原形成胆红素而表现为绿色,常是腹泻将至的象征。若存在胆道梗阻,如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婴幼儿,大便为陶土色。缺铁性贫血婴幼儿补充铁剂或消化道出血婴幼儿大便可表现为黑色。若大便干燥,表面带鲜血,常提示有肛门裂或直肠息肉。若阵发性哭闹患儿排出果酱样大便,需要考虑肠套叠。若排出脓血粘液便常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若间断有黏液或者血丝,伴有湿疹的婴幼儿要考虑肠道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