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降压药禁忌(三)
六号代表: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α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地与α受体结合,并不激动或减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在抗
高血压药物中, 受体阻滞剂已经用于临床多年。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是作用于外周的α受体阻滞剂,包括特拉唑嗪、哌唑嗪、多沙唑嗪、乌拉地尔等。
禁忌证:
(1)α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诱发或加剧心绞痛,所以冠心病患者慎用;
(2)应用α受体阻滞剂,常见体位性低血压、心悸、鼻塞等症状,也可有恶心、呕吐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嗜睡、乏力等中枢抑制症状,故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禁用,胃炎、溃疡病、肾功能不全及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α 受体阻滞剂一般不作为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物,对于利尿剂、CCB、ACEI、ARB等足量应用后,仍不能满意控制血压的患者,可考虑联合应用α 受体阻滞剂;
(2)由于α受体阻滞剂常见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所以高血压合并胃炎、溃疡病患者慎用;
(3)α 受体阻滞剂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初始用药时最好于睡前服用;服药过程中需监测立位血压,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1、如患者血压不能很好控制,α 受体阻滞剂可与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利尿剂联合应用,但一般不作为首选,常在一线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后血压仍然不达标时联合应用;
2、与β 受体阻滞剂联合用于嗜铬细胞瘤患者的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用药顺序:首先应用α 受体阻滞剂,后应用β 受体阻滞剂;停药顺序为先停用β 受体阻滞剂,后停用α 受体阻滞剂;
3、怀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患者行肾素检查前需停用利尿剂4 周,停用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CCB 2 周,停药期间的替代降压药物可选择特拉唑嗪、维拉帕米缓释片。
七号人物:中枢性降压药
七号代表:利美尼定、莫索尼定等
交感神经系统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发现,刺激I1-咪唑啉受体不仅可以引起交感神经传出活动的下降,也可以起到排水、排钠、利尿的作用,协同降低血压。我们通常将作用于α2受体和I1-咪唑啉受体的中枢交感神经系统降压药物称为中枢性降压药:
(1)第一代中枢性降压药(非选择性):作用于α 肾上腺素能受体。以可乐定为例,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高血压,但生物利用率低(约40% ~ 60% ),以原药形式通过尿液排泄;
(2)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选择性):作用于I1- 咪唑啉受体。以利美尼定为例,近来发现其对I1 受体的选择性较α2受体高出2.5 倍。
中枢性降压药的不良反应:
(1)第一代中枢性降压药主要作用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如甲基多巴,常见不良反应包括:
①水钠潴留所致的下肢水肿、乏力、口干、头痛,以初始或增量时明显,临床相对多见;
②药物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肝功能异常,可能属免疫性或过敏性;精神改变如抑郁、焦虑、梦呓、失眠等,性功能减低、腹泻、乳房增大、恶心、呕吐、晕倒等;
③其他:包括肝损伤、溶血性贫血、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帕金森病样表现。
(2)第二代中枢性降压药主要选择性作用于I1- 咪唑啉受体,避免了兴奋α 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偶有口干、乏力、胃痛、心悸、头晕、失眠等,极少产生胃肠道不适,个别患者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第一代中枢性降压药如可乐定,在以下患者中慎用:
①脑血管病患者;
②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
③近期心肌梗死患者;
④窦房结或房室结功能低下患者;
⑤雷诺病患者;
⑥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
⑦有精神抑郁史者;
⑧慢性肾功能障碍者。
用法用量:口服给药剂量为0.6 mg/ 次,2.4 mg/d。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开始0.075 ~ 0.1 mg/ 次,2次/ 天;隔2 ~ 4 天后可按需每天递增0.075 ~ 0.2mg,维持量为0.075 ~ 0.2 mg/ 次,2 ~ 4 次/ 天。严重高血压需紧急治疗时:开始剂量为0.2 mg,以后每小时0.1 mg,直至舒张压控制或用药总量达0.7mg 时可用维持量。
八号人物:固定复方制剂
固定复方制剂无统一分类,只是人为地将其分为传统和新型固定复方制剂两种。传统固定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为氢氯噻嗪(噻嗪类利尿剂)、利血平(交感神经阻滞剂)和双肼屈嗪(单纯血管扩张剂),其次为可乐定(中枢性降压药),其他成分包括镇静、中药、钙镁钾制剂及维生素等辅药成分。
禁忌证:
①含有利血平的复方制剂:利血平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通过促进胃酸分泌、抑制中枢神经及耗竭神经末梢儿茶酚胺引起的不良反应,所以患有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抑郁及长期大剂量使用、有自杀倾向、窦性心动过缓者禁忌使用,慎与单胺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