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诊断与治疗!

原创 2016-09-12 甘太 临床用药

细菌性痢疾潜伏期自数小时~8 天不等,多数为 1~2 天。根据患者病程长短,菌痢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临床上以急性轻型菌痢多见。

急性细菌性痢疾

1. 轻型 (非典型) 

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腹痛较轻、腹泻次数少,里急后重不明显,病程短。

2. 普通型 (典型) 

急性起病,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大便每日 10 余次至数 10 次,量少,初为稀便,迅速变为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左下腹压痛及肠鸣音亢进。

3. 中毒型

2~7 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中毒症状多发生于发病 24 小时内,突起寒战、高热,有时体温不升,病初常无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用生理盐水洗肠检查粪便有多数白细胞及红细胞。可分以下 3 型:

(1)休克型:表现为循环衰竭。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四肢冰冷、发绀、血压下降、少尿。可伴有意识障碍、DIC、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衰竭。

(2)脑型:表现为脑水肿甚至脑疝。头痛、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有瞳孔大小不等、昏迷、惊厥及呼吸衰竭。

(3)混合型:兼有上述两型表现,病情最严重,病死率高。

慢性细菌性痢疾

1. 慢性迁延型

急性菌痢后,病情迁延>2 个月者。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大便常有黏液及脓血,可伴有乏力、贫血、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等症状。

2. 急性发作型

半年内有菌痢史,因受凉、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而急性发作,症状类似急性菌痢,但一般较轻。

3. 慢性隐匿型

1 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已消失 2 个月以上,但粪培养细菌持续阳性或乙状结肠肠镜检查有肠黏膜病变。

诊断

多发病于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患者密切接触史;起病急,发热、腹痛、黏液便或脓血便,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里急后重?全身中毒症状;

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大便常规(镜检可见白细胞、脓细胞和少数红细胞),粪便培养(痢疾杆菌)。

治疗

1. 一般治疗

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为止。适当卧床休息。饮食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2. 对症治疗

退热、补液(口服补液盐、生理盐水、5% 葡萄糖盐水或林格氏液)、纠酸(5% 碳酸氢钠注射液)、解痉(尽可能减少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忌用抑制肠蠕动的药物,如洛哌丁胺 (盐酸氯苯哌酰胺)、苯乙哌啶、樟脑酊、盐酸哌替定、可待因、吗啡等。

3. 病因治疗

用药前留取粪便培养,依药敏结果选药。在药敏回复前可经验选用以下抗菌药物:

环丙沙星 0.5 g 口服 bid;

SMZ/TMP 复方甲噁唑片 160/800 mg 口服 bid,疗程 3d,免疫缺陷者疗程为 7 天。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