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第十》节选二( 原创 : 王旭栋 )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腹满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原文理解:所有经脉都会汇集到眼睛上,所有的骨髓都会上入与脑,所有筋都会附着在关节上,所有的血都是属于心脏调控,所有的气都是因肺来从外界获取,这是人体四肢上下左右前后里外联系的不变之道。因此人如果睡觉那么血液就会进入肝脏,肝脏有血的濡养就能够明目,而脚受到血的供养就能够行走,手掌受到血液的控制就能够握起来,手指受到血液营养就能够抓住物体。如果晚上睡觉因为没有盖好被子而受到凉风,如果风邪进入皮肤就会使血液无法濡养皮肤导致手麻的症状,如果风邪侵袭血脉那么血脉就会凝滞不行,如果风邪干扰脚那么脚就会变得冰冷。这三类,都是因为血液不能够运行到相应部位而产生冷麻的感觉。人有大经络十二条,三百五十四个穴位,各脏腑组成的十二俞穴所在,这都是保卫人体之卫气所在之处,邪气也会从这里进入人体,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针灸穴位使邪气从此而去。

刚开始诊查疾病时,应该以五脏为法纪,想要知道疾病的开始就得先了解根本起源的问题。所说的“五决”就是五脏之脉。因此头部巅顶痛是因上焦虚而下焦实,根本问题出在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严重的会影响肾脏。身体摇晃,眼睛看不清楚耳朵听不见,这是下焦虚上焦实,过错在于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严重的会影响肝脏。腹部满胀,胸胁苦满,下面冰冷上面头晕,这是出在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上。咳嗽逆气不下,寒在胸中,原因出在手阳明三焦经以及手太阴肺经上。心烦头痛,这是病在胸膈,原因出在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阴心经上。

脉象的或大或小,滑还是涩滞,脉象往上浮还是向下沉,都可以用三个手指按脉而得到。五脏产生的现象可以用理论去推演。五脏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听来意识到问题所在。五色上细微的变化可以通过眼睛观察得到。如果能够符合脉象以及面色的人必是能够健康长寿的。通过五色来问诊,可以用眼睛去考察。心脏脉来的比较坚实汹涌,说明有积气在胸中,有因被饮食物所伤,这就是心痹,有时候患病是因为人体思虑过多导致心虚,邪气有机可趁。肺脏之脉如果出现浮而无力,气喘不止,上虚下面实,病人得到惊吓而积气在胸中,喘满虚弱,这就是肺痹,因为大醉之后进行房事而导致的忽冷忽热。肝脏之脉像如果是长条一样,按到的时候就会左右弹出,那么说明有积气在胸胁累积,这就是肝痹,这是因为久居湿地,与疝气同类,腰痛脚冷头痛。脾脏之脉如果是大而中空,那么就是有积气在腹中,有寒气停滞,叫做厥疝,男女一样,患病是因为四肢受到风邪侵袭。肾脏脉如果出现盛大,按之则跳动有力而且粗大,就是有积气在小腹和阴部,这就是肾痹,在用冷水洗澡后睡觉而导致的。

凡是通过观察五种面相就可以说明疾病的预后,如果面色黄但是眼睛发青,面部黄色眼睛发红,面部黄色眼睛发白,面部黄色眼睛发黑都不会死。因为黄为脾土之色,面部黄色说明胃气犹存,仍可治也。一旦病人面色青眼睛红,面色红眼睛白,面色青眼睛黑,面色黑眼睛白,面色红眼睛青,都是死症。因为胃气已败,不见黄色,这是必死的征兆。

这一节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关于人体与血液之间的关系,血液在夜间储藏在肝脏,然后通过输布全身以达到营养全身为全身四肢百骸提供能量以运动。并且通过五脏脉象以及面部色泽来判断人体疾病所在以及预后如何,这在临床中是有一定指导价值的。

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在中医里面,判断疾病所在病位,病性,病理是通过四诊八纲的收集来确认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望闻问切,其中问诊非常重要,因为如果要到达神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光凭把脉的巧劲也容易出偏差,所以问诊的客观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医生通过患者的陈述以及医生提问获得的信息才是最重要最牢靠的疾病信息,所以古方派中医讲究问诊,讲究实证,用实战经验总结出一套具有严格规律性的诊疗方法来治愈疾病,这个规律就是非常哲学的一套方法论。

所以其实在汉唐经常可以听说“一剂知,三剂已”“覆杯而愈”这样的说法,这实在令人向往,而到了现在往往成为了神秘而不可触摸,其实只要我们注重中医的实证理念,就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一点可以从医圣“张仲景”的著作《广汤液经》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伤寒杂病论》里找到确切的答案。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