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为什么爱在夜间发作?

痛风典型发作常出现于深夜,疼痛进行性加剧,一般在12小时左右达高峰,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受累关节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和功能受限。 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痛风偏爱在夜间发作呢?白天控制良好的痛风为什么夜间会加剧?怎样做才能尽量减少/防止痛风半夜发作呢? 首先,夜间糖皮质激素水平较低,抗炎、止痛、排泄尿酸的能力下降。要知道,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临床上,不仅在急性发作时使用可快速缓解疼痛,还能用于预防痛风发作。而平时,我们体内的肾上腺也是可以分泌糖皮质激素的,但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具有明显生理昼夜节律,早晨6-8点为最高峰,而到了凌晨0-2点达到最低水平,因此夜间糖皮质激素分泌的减少使得白天蠢蠢欲动的痛风发作有可趁之机。 其次,夜间人体处于相对缺水状态,尿酸更易沉积。痛风的急性发作主要是由于体内尿酸浓度过高,超过溶解限度而析出形成尿酸盐结晶,并沉积于关节和周围组织所致。漫漫长夜,人体可通过呼吸、皮肤等多种途径丢失水分,而又不能及时饮水,此时机体便处于相对脱水状态,使得血液浓缩,尿酸的浓度随之升高,从而尿酸盐结晶析出、聚集并沉积在关节和周围组织,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可在睡前喝一杯水。当然,这也要适量,勿因饮水过多导致起夜次数过多,影响睡眠而适得其反,因为睡眠不佳也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常见诱因。此外,还应注意卧室环境不能太干燥,特别是冬天或者生活于北方的患友,可在卧室中配置加湿器,床边可准备一杯水,以便随时饮用。 第三,夜间人体体温较低。尿酸盐易溶于碱性溶液,pH值达到7.0以上时溶解度很高。正常体温下,血尿酸浓度大于420umol/L时可形成尿酸盐结晶,而当体温低于30℃(四肢温度可较低)时,血尿酸浓度达300umol/L时就可析出尿酸盐结晶。由此可见温度对于尿酸溶解度的影响之大。我们在夜间入睡后,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远远低于白天,体温也相对低,此时血中尿酸盐浓度更容易达到饱和,尿酸盐结晶更容易析出并沉积于关节,导致痛风急性发作。因此,睡觉时要注意保暖,尤其夏天时勿将空调温度设置太低,风扇避免直接对着吹。 第四,缺氧。超重或肥胖的痛风患者常同时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现为睡觉时打鼾,并伴随反复出现的呼吸暂停,严重时可导致机体血氧浓度降低。为了应对组织缺氧,人体的核苷代谢会增加,从而产生大量内源性嘌呤,嘌呤代谢生成大量尿酸,进而导致尿酸升高,引起痛风发作。因此,有打鼾症状的痛风患者应采取措施矫正,睡觉时可通过侧卧位或半俯卧位,使用较高的枕头以保持鼻腔通畅。严重者可佩戴矫正器,手术矫正或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肥胖患者还需加强锻炼,合理减肥。 总之,想要减少痛风夜间发作,不仅需做好以上干预措施,同时,应注意低嘌呤饮食和规范服用降尿酸药物。只有这样,痛风才能得到满意控制,还患友们夜间一个安稳睡眠。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