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识 给身体来一场祛暑除湿的旅行吧!

农历小暑节气之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日渐闷热潮湿。中医认为,暑为夏季主气,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如果超过了人的生理代偿限度,可能会损伤人体元气。古人对此有过提纲挈领的总结,“夏防暑热,又防因暑取凉,长夏防湿”。

夏季湿热,会给人的生理和心理带来诸多不利,因此,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确保安全度夏。那么,我们如何应对暑湿热气呢?

潮湿闷热要勤补水

夏季天气潮湿闷热,补水比其他季节更为重要。天热出汗多,体内容易缺水。所谓“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意思是感觉到渴时极易饮水过量,饮水宜适时、适量。清晨空腹饮温水一杯,不但通便,还可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废物通过尿液排出。

小暑节气前后,中暑的人明显增多。中暑最初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耳鸣、胸闷、心悸、恶心、无力,如不及时处理,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夏季不要长时间在高温、封闭的环境里工作。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因其性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外感湿邪后会有身乏倦困、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邪黏滞,病损往往缠绵难愈。湿气弥漫在空中,往往让人有出汗出不透、黏糊糊的感觉。湿邪若不及时祛除,可以发生变化,湿邪蕴久化热或与热结合就成了上面提到的湿热;与寒结合,变成寒湿。

湿邪可衍生出不同致病特点,也可导致不同的疾病。为了适应炎热的环境,人体皮肤毛孔张开,通过大量排汗以降低体温,容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中暑现象。气温增高和大量出汗,还会造成脱水状态,血液黏稠度升高,老年人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清洁皮肤防止感染

有些人一到夏天总是身上痒,而且反复发作,不容易好。在夏季皮肤起脓包的人较多,从中医角度分析,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于湿热造成的。夏季高热潮湿的环境,是皮肤癣菌生长的有利条件,更是脚气的高发季节。

脚气又称足癣,具有传染性,如果不注意卫生,容易交叉传染。如果治疗不积极,抓挠后极易引发身体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癣、体癣、头癣等。更严重的是,搔抓会导致局部细菌感染,可发展成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及丹毒,可谓后患无穷。

预防脚气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洗脚后记得擦干脚。人们在洗完澡后会用毛巾把身上的水擦干,却往往忘记把脚上的水也擦干,这样导致脚长期处于一个潮湿的状态,给真菌生长营造了环境。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足部容易出汗的人,更应该使用可以吸汗的棉袜或者是鞋垫,并且每天换洗袜子,让足部保持干爽。

健脾除湿有验方

五叶汤:鲜荷叶、鲜丝瓜叶、鲜竹叶、鲜佩兰叶、大青叶各30g,煎水去渣,代茶饮,可起到清暑解毒,除烦利尿的作用。

三豆汤:绿豆90g、扁豆30g、红豆15g,用水煎至开花,放凉饮用,可清暑解毒,健脾化湿。

玫瑰酸梅汁:玫瑰花5g,绿萼梅10g、酸梅150g,用水煮沸即可,加入适量冰糖,有除烦止渴的功效。

文/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

张纾难 杜金行 尤立平

图/源自网络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