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

 

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道不畅、呼吸功能不全时必须建立人工气道

 

2.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也包括口咽通气管和喉罩等临时气道保护措施。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

 

4.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操作导致的继发损害

 

人工气道的管理

 

1.需要定期对人工气道进行评估:

 

人工气道建立并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后,患者呼吸、通气、氧合状况改善,缺氧得以缓解。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固定是否妥善、气囊压力情况等。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到皮下层或管口与气管成角造成气管局部压迫等,应及时调整。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人工气道的内壁常常因黏附痰液造成气道狭窄甚至阻塞。痰液黏稠、气道湿化不充分和不充分的痰液引流是主要原因。呼吸时可以听到人工气道口因气流流速明显增快增强的气流声,甚至可以听到哨音。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不畅和痰液黏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通过定期的评估并调整气道湿化和痰液引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道痰痂形成。建议异丙托溴铵0.5 mg,希地奈德1 mg, 2~3次/d需化吸入,同时可以静脉注射盐酸溴索30 mg, 2~3次/d,以利于祛痰。需要注意的是在自主呼吸较弱或肌力不足时可能不会表现出严重呼吸困难的典型临床表现,而直接造成窒息,导致严重后果。

 

另外,作为气管内的异物,可能对气管内壁造成局部刺激,诱发肉芽增生而导致气道狭窄。如果出现反复的气道狭窄表现,通过加强痰液引流不能缓解需考虑气管内肉芽形成。纤维支气管镜可以明确诊断。应定期监测人工气道的气囊压力。对建立人工气道但无需机械通气的患者不应向气囊内打气。只有机械通气患者才需要向气囊内打气以密闭呼吸通路。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漏气和误吸,而过高的气囊压力则可导致气管壁受压,严重时发生缺血、坏死和穿孔,也可诱发气道痉挛导致呼吸困难。严重哮喘或气道痉挛,在积极处理原发病及诱发困难同时,可配合布地奈德混悬液2 mg, 2次/d雾化吸入。一般气囊压力应控制在25~30 cmH2O(1 cmH2O=0.098kPa)。需要过高的气囊压力才能保持气道不漏气往往提示人工气道位置的异常,如气管插管过浅或部分脱出,气管切开管开口和气道成角等。通过监测气囊压力可以早期发现上述异常并予以纠正。调整为不出现漏气的最低压力是每日评估的目标。

 

2.应定期评估患者对人工气道的耐受程度,并给予适当的镇痛和镇静治疗和四肢约束:

 

留置人工气道会造成患者的不适,常常表现为躁动,甚至呼吸循环的改变。这在气管插管的情况下表现尤为明显,往往需要给予适当的镇静和镇痛治疗。在给予镇静和镇痛的同时需排除因人工气道异常导致的不适,如人工气道位置改变、过高的气囊压力、局部的压迫造成的不适。另外,气道之外的各种对机体对不良刺激也会引起不良反应和人工气道不耐受表现相似,这些表现往往提示机体病情的潜在改变。因此,在给予镇痛和镇静之前或同时,还需对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

 

从气道管理角度,镇静和镇痛的目标应该能够充分耐受人工气道的不适和气道内吸引导致的刺激。评价方法可参考相应的镇静和镇痛评分。留置人工气道的患者应每日评估是否需要四肢约束,在增加患者舒适度的情况下避免意外脱管。由于人工气道的带来的不适以及原发疾病对意识状态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完全配合治疗。临床上常常出现自主或不自主的拔管行为,造成患者风险。应每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和配合程度。通过这些评估,对具有潜在拔管风险的患者进行有效适当的束缚和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避免意外拔管。同时也可以对能够充分配合的患者解除约束。

 

3.应重视气道湿化和温化: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无法完成吸入气的加温和加湿,必须依靠医疗措施来实现。对上述加温加湿程度和效果的评估和调整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吸入气体应该在Y型管处保持相对湿度100%,温度在37℃。不建议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另外,通过痰液性状的改变的分析还可以提示病情的改变,如痰液转为脓性,量的明显增加提示肺部感染的可能,要根据相关痰液的病原学结果及药敏结果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如果痰液变为稀薄,且伴有血性改变则提示有容量过负荷的可能。

 

4.床旁纤维支气管镜的应用能够提高气道管理水平:

 

纤维支气管镜(可弯曲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是重要的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设备。应用床旁纤支镜技术可以进行气道清洗,清除气道内异常分泌物(包括痰液、脓栓及血块等),诊断和处理因血块、痰栓等造成的肺不张,处理气道内出血,以及取出气道内异物。

 

5.应该制定个体化的肺部感染预防策略:

 

从气道管理角度,误吸和痰液引流不畅是导致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由于意识障碍导致的咳嗽能力下降和上气道自我保护能力丧失,口鼻腔分泌物和消化道返流物积聚在口腔很容易进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在留置人工气道的患者,这些分泌物和返流物会沿着人工气道进入下呼吸道。人工气道的气囊可以减少分泌物的向下流入而不能完全阻断。应用带有气囊上吸引功能的导管可以更有效避免误吸。为了能够充分引流气道及肺内分泌物,在对吸入气体进行适当温化和湿化的前提下,应该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导向的肺部综合物理治疗。具体包括定时更换体位、拍背和辅助排痰装置等。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6.吸痰时要避免对血压和颅内压的影响:

 

气道内吸引导致的刺激可以导致血压和颅内压的明显升高,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在高颅压和血压不稳定的情况下,强烈的气道刺激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为了尽可能减少对气道的刺激,气道内吸引时应该按需操作,操作前给予充分氧合。操作过程中要监测生命体征的改变。如果出现较大的生命体征波动则应停止。在充分镇静和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痰液吸引。在颅内压和血压等相对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镇静和镇痛等程度。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则

 

呼吸功能不全,建立人工气道后仍不能保证正常氧供,患者存在缺氧风险或已经出现缺氧表现时,应开始机械通气。机械通气的一般指征包括:积极氧疗后仍不能改善缺氧,患者呼吸频率过快(>35次/min)或过慢(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