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麻醉会让人变笨?到底还让不让人好好麻醉了!
2016-06-28 麻醉平台在没有麻醉技术的古代,人们手术时只能采取压迫颈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冷冻、放血等方法,危险而低效,一个小小的阑尾炎手术就可能要了命。
到了中世纪,也只是采用饮酒使病人在醉酒状态下实施手术,病人随时可能因疼痛刺激醒过来,听到器械在身体里切割、骨头断裂的声音,在惨叫中匆匆收尾,是不是像惊悚片。。。即使完成手术,也可能因术中不愉快的体验引起严重的情感与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在现代麻醉的保驾护航下,病人可以在一场美梦中做完手术。可以说,麻醉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恐惧。但人们对麻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
1. 麻醉不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嘛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啦。以最常见的全身麻醉举例,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会发生如下事情;
①手术输液:护士扎针输液;
②术前评估:麻醉医生连接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监测,面罩吸氧,做出术前评估;
③麻醉诱导:麻醉医生会给患者吸入麻醉气体(比如七氟醚),或者最常见的,是静脉注射全身麻醉药(就是常说的“打一针”),病人在几分钟之内会由意识清醒→意识消失,呼吸逐渐停止。
④气管插管:麻醉医生会在喉镜等插管器械的辅助下把一根气管导管经患者的口腔插入患者的气管,气管导管的另一端连接麻醉机(麻醉版呼吸机),由麻醉机通过气管导管给患者输送氧气,帮助患者呼吸;这期间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发生较大变化,需严密监测,随时准备处理发生的情况。
⑤麻醉维持:手术期间麻醉医师需要根据手术刺激强度及患者反应调节麻醉药物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既要维持病人的无痛、无意识,又要维持生命体征平稳。
⑥麻醉恢复: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病人意识逐渐恢复,麻醉医师将根据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情况在适当的时机拔除气管导管,并使用一些药物减少不适,在这个阶段,病人的生命体征可能再次发生较大波动,需要严密的监测和治疗来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这就是全身麻醉的过程,好像不是只有“打一针”那么简单?
2. 麻醉药会使人变笨么?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病人全程没有意识)和局部麻醉(局麻,病人通常意识清醒)。
局部麻醉药物作用于局部区域的神经,一般不会入血,更谈不上影响大脑、智商。
至于全身麻醉药物,过大剂量的麻醉药的确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打击,但是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人们已经基本确定了现有麻醉药物的安全剂量。一般来说,95%以上的麻醉药物会在6小时内经肝、肾、呼吸道排出体外,不会对智商造成影响。少数情况下,一些老年人在接受大手术后,学习能力、记忆力和注意力短期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即“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这与患者年龄、麻醉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后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不一定和麻醉药物有关,而且大多很快能够恢复。
3. 镇痛泵会影响伤口恢复吗?
不会。镇痛泵是一个可以术后控制镇痛药物给药速度的小设备,由麻醉医生事先根据患者情况配制一定量的镇痛药物,术后通过静脉或硬膜外导管(背上出来的一条小细管,通往脊髓外层)将药物缓慢、持续输注给患者,有的镇痛泵上还会有一个手柄,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可以按压手柄上的按钮,单次加量输注镇痛药物,以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镇痛泵并不会影响伤口的恢复,相反,还会有很多好处。镇痛泵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疼痛,对于改善术后睡眠、饮食、心情大有好处。减轻疼痛的同时,患者敢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利于身体恢复,也减少了因长期卧床引起的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当然,镇痛泵也有一些副作用,主要包括恶心、呕吐,阿片类药物还会有呼吸抑制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一般停止输注即可缓解。综合说,术后使用镇痛泵利大于弊,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度过恢复期。
4. 麻药会不会影响哺乳
母乳是新妈妈给宝宝最好的礼物,但生产时准妈妈常常会接触到麻醉药物,比如,剖宫产的妈妈需要椎管内麻醉,顺产的妈妈也可能需要分娩镇痛,会阴侧切时会用到局麻药物,少数情况下还需要全麻手术,用了麻药的妈妈们不得不担心,“我打了麻药,还能给宝宝喂奶吗?”
其实,不论是哪种生产方式,麻醉方式,都不会影响母乳喂养。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药物主要集中在注射部位附近的神经起作用,进入母亲血液循环的药物极少,再通过血乳屏障进入母乳中的药物更是微乎其微。即使是全麻,95%以上的麻醉药物也会在6小时内排出体外,而这期间只有极少量的初乳分泌,并不会影响母乳喂养。
5. 小孩子可以做全麻手术吗?
孩子生病是最让父母揪心的事情了,尤其是需要外科手术的时候。父母不仅担心孩子的痛苦,更担心麻醉药物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关于麻醉药物对儿童智力发育的研究尚无定论,但几乎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麻醉会损害儿童的认知能力。目前,以评估麻醉药物对小儿神经发育影响的三个大型临床研究仍在进行当中,其中一个研究的中期结果是全麻和局麻手术的孩子在神经发育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家长应当充分了解孩子疾病情况及延迟治疗可能的风险,权衡利弊,不能因为不了解疾病而恐惧或拒绝手术,延误治疗,从而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实际上,一般需要手术的疾病,做手术对孩子是利大于弊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专业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