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脐疗法发展源流
【摘要】从历代中医相关文献中总结阐述脐疗法的发展源流,即先秦时期可视为脐疗法的萌芽阶段,汉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可视为其的初步发展阶段,宋金元及明清时期可视为其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阶段,并指出各脐疗法的操作、应用原则及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对脐疗法的现代发展状况作简要概述。【关键词】脐疗;发展源流脐疗法肇端于先秦时期,后经汉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初步发展,经金元至明清时期时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到近、现代时期,脐疗法广泛受到中医学界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其发展得到空前推动。笔者就脐疗法的历史发展渊源做了较为全面的考察,现从脐疗法的起源、发展、药物的选择、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对脐疗法进行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脐疗法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应用。
1 脐疗法的萌芽与产生阶段
殷商时期,已有太乙真人熏脐防病、治病法和彭祖蒸脐法的相关传说。《黄帝内经》和《难经》中有许多关于脐理论论述,这为脐疗法发展提供充分理论依据,如《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指出脐的治疗作用;《难经?六十六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名曰原”,对脐下肾间动气作了阐述,这些经典论述为脐疗发展奠定丰厚的理论基石。
灸疗法产生地域性的相关论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由上可知,灸疗法最早可能来自北方,通过灸热来治疗“藏寒”症。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1]的出土,更为脐疗法提供了文字证据,其中记载有“治齐(脐)”法:即在脐部填药、敷药、涂药等。
在此时期,虽有关于脐疗法的传说,但并没有详细文字记载。对于《内经》、《难经》,虽书中对脐部和灸法相关理论做了论述,但并没有针对脐疗的专门论述,且对脐疗法药物应用、临床适应症及禁忌症都没有详细论述,故仅可将此时期作为脐疗法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2 脐疗法的发展阶段
后世医家在《内经》、《难经》理论论述基础上,不断对脐疗法进行发展、补充和完善。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2]:“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著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此处张氏所指热尿、热泥土及暖车缸等,均可敷在“暍”人脐部,指出用此方法可以治疗热毒侵入所致暑厥,现脐疗法多用于治疗寒症,此处用以治疗热症,为临床脐疗法应用提供借鉴。
两晋南北朝时期,脐疗法临床应用进一步扩大,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3]:“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卷九?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妇人杂病第十》:“绝子灸脐中,令有子;”并在“《针灸甲乙经?卷三》:“诸穴:脐中,神阙穴也,一名气舍,灸三壮,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知”。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4]:“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灸脐中,百壮也。”《肘后备急方?卷一?治卒腹痛方第九》:“治卒腹痛方……令人骑其腹,溺脐中。”南北朝?陈延之《小品方?卷第十二?灸法要诀》[5]:“治霍乱呕哕吐逆,良久不止方。若吐止而利不止者,灸脐一夫纳中七壮;又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由上可见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医家在以前医理和医家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脐疗法临床应用范围,并将其应用于卒中、腹痛、水肿、绝子及霍乱的临床治疗中。指出脐宜灸禁刺,并逐渐形成以灸法为主的操作方法。
隋唐时期,脐疗法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均得到进一步发展,脐疗法种类和临床应用技术进一步扩充。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杂治方?脱肛第六》[6]:“灸法:病寒冷脱肛出,灸脐中,随年壮”之灸脐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方上?妊娠诸病第四》:“竹沥汤:治妊娠遭时疾,令子不落方:取灶中黄土,水和涂脐,干复涂之”之涂脐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客忤第四》:“少小中客之为病……欲疗之方: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囟及手足心,各五六遍毕,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痛即止”之摩脐法;《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小儿杂病第九》:“治小儿脐赤肿方:杏仁(半两)、猪颊车髓(十八铢),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之药物敷脐法,可见孙思邈当是已运用组方敷脐法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肺脏方?积气第五》:“灸法: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又盐灸脐孔中二七壮”之隔盐灸法等。同时,孙思邈还创立用虾蟆灰粉脐、当归末和胡粉敷脐、东壁土敷脐、苍耳子粉脐、干蛴螬虫末粉脐、车辖脂烧灰敷脐、蜂房灰敷脐、甑带灰和膏敷脐等药物和方法对疾病进行治疗。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六》[7]:“霍乱心腹痛方三首:肘后疗霍乱苦绞痛不止方,姜(二累)、豉(二升),合捣中分为两,分手捻令如粉,熬令灼灼尔更番以熨脐中,取愈。”《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疗小儿风脐汁出,甘草散方。甘草(炙)、蝼蛄(熬各三分),上二味捣散,以安脐中瘥止,甚妙。……疗小儿脐着湿,暖盐豉熨方。盐、豉(等分),上二味捣作饼如钱许,安新瓦上炙令热,用熨脐上瘥止,亦用黄柏末以粉之妙”等,同时在书中,诸多脐疗法或前或后均附有方法的出处,疑其将其他书中疗效较为好用之法进行收录。
可见在此时期,脐疗法从最初理论方法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的药物和治疗病症均进一步增加,但同时还应注意到,此时脐疗方法大多还处于一种较为简单应用水平上,需后世医家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充。
3 脐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阶段
3.1 金元时期脐疗法进一步发展
金元时期,各医家医籍中脐疗法相关记载很丰富,在典籍中,脐疗法由以往单一灸法发展到多种灸法结合运用对疾病治疗以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选用的药物进一步扩大,适宜病症也有所增加,同时还将脐疗法应用于急症治疗过程中。
此时期,较为有影响的属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8],此书为集众民间实效验方而成,在编著过程中,每首方、药均经过众位医家反复考证,故方药选用精当,且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如《太平圣惠方?卷第七十六》:“烙脐丸方:豆豉(一分)、黄蜡(一分)、麝香(少许),上件药,同捣令烂,熟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灸三壮,艾炷切小麦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壮,灸了,以封脐散封之,不得令湿著,恐脐肿。封脐散方:雄鼠粪(七枚,两头尖者是)、干姜(枣许大)、甑带(如鸡子大以上并烧作灰)、锦灰(半两)、绯帛灰(半两(分))、胡粉(三钱炒令黄)、麝香(少许),上件药,相和研令细,看脐欲落不落,取药半钱,至一钱,封脐便瘥;如未息,脐肿湿时,先得之,永不患。烧药时,切不得令灰入。”《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七》:“治小儿五疳,瘦弱、毛发干焦、口鼻多痒,宜用麝香丸方。麝香(一分)、芦荟(一分)、蝉酥(一白豆许大)、皂荚(三寸烧为灰)、蛇蜕皮(五寸烧灰)、粉霜(一分)、蝙蝠(三分(枚)取血拌入药末)、朱砂(三(一)分细研),上件药,都细研,以油熔蜡和丸,如小豆大,先以桃柳汤洗儿,后用药一丸,涂于脐中,上以醋面封之,良久,即虫出。黄白赤者易治,黑者难疗。”从中可以看出,此书收录的方药中明确指出各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运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同时期,另一本官修著作《圣济总录》[9]对后世脐疗法的也有较大的影响,本书有赵信主持编修,书中收录众多敷脐方法,其中包括药物选用、脐疗方法选用、治疗适应症等内容。如《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五》:“治小便不通,独蒜涂脐方:独颗大蒜(一枚)、栀子仁(三七枚)、盐花(少许),上三味捣烂,摊纸花子上,贴脐良久即通,未通涂阴囊上,立通。治小便不通,通脐法:上以白瓷瓶满盛水,以有字纸七重,密封瓶口,于患人脐内,用盐一捻,倒置瓶口,覆在脐上,偃卧,如觉大段冷,小便即通”;“治膀胱积滞,风毒气胀,小便不通方:上取葱津一蛤蜊壳许,入腻粉调如泥,封脐内,以裹肚系定,热手熨,须臾即通。”《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七》“治大便不通腹胀,摩脐方: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三七枚生用)、葱白(三茎去须叶细切)、盐(一分),上三味,同研如膏,每取如酸枣大许,涂手心,摩脐上三百转,须臾即利,如利不止,以泠水洗手即定。”此阶段,脐疗法主要应用于泄泻、霍乱、腹痛、腹满、小儿诸疾(如腹泻、脐部病患等)、大小便不通、便秘、口舌生疮、中风、中暑、昏迷等病症,且从医籍记载中,脐疗法的临床效果较好。
3.2 脐疗法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脐疗法得到广泛应用,有关脐疗法的相关文字典籍记载非常多,特别是清代,脐疗法的运用已经很成熟,可将其视为成熟阶段。
①明代时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0]中在收集宋以前脐疗法治疗疾病的基础上,还扩增了以五倍子研末填脐治疗盗汗、淋证、自汗、水肿,以黑牵牛等水调其末敷脐治疗夜啼,如《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小儿初生诸病:夜啼,(外治)牵牛子、五倍子、牛蹄甲、马蹄、马骨(并贴脐)。”以萝卜贴脐治疗脱肛,以蓖麻子贴脐治疗阴脱等阴病,如《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阴病:阴脱,蓖麻子(贴顶心及脐)。”可见其进一步扩大了脐疗适应症;
明?龚延贤在《寿世保元》[11]中亦记载治疗阴症的相关脐疗方剂,如《寿世保元?卷四》:“痼冷:治阴症最效方。芥菜子(七钱)、干姜(三钱),上为末,水调作饼,贴脐上,手帕缚之,放些盐,以熨斗熨之,数次汗出为度。又将病人小便,攀阴茎往上,尽头处,用艾炷灸七壮神效。”其进一步论证脐疗法治疗阴证疗效确切。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12]和《景岳全书》[13]中有许多关于隔物灸脐疗法的内容,并在相关篇中对脐部的生理重要性做了论述,如《类经图翼?卷五》:“经络(三)诸部经络发明:脐,足阳明下挟脐;(经络二)足太阴之筋,结于脐;手少阴之筋,下系于脐;(俱经络四)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督脉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俱经络二十七)”举例说明各经脉与脐部的联系和重要性。《景岳全书?卷之十一丛集?杂症谟?非风》:“灸法:灸非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可见其此时隔药物灸脐疗法已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且多种方法往往配合使用。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14]虽有相关论述脐疗篇章,内容及方法均大多是对前代医家治疗经验的总结,如《针灸大成?卷八》:“疮毒门: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等。
②清代时期:清?赵学敏?《串雅外编》[15]中收集的相关脐疗的方法比较以便易行,多来自民间草医,但每每可获得奇效,如《串雅外编?卷二?贴法门》:“痢疾塞肚:绿豆(七粒)、胡椒(七粒)、麝香(一厘)、胶枣(一枚),共捣烂,放瓶内,包好。患者取一丸,贴脐上,宜用端午日合。”“贴脐截疟:胡椒、雄精等分研末,将饭研烂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将一丸放脐中,外膏药贴之即止。”
清?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16]中记载诸多脐疗法,其中对熨脐法尤为重视,如描述了姜熨法、盐熨脐法、热水熨脐法等,同时将脐疗法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中。如《惠直堂经验方?卷一?中风门》:“熨法:治阴阳脱症,凡吐泻之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男女交合,小腹疼痛,外肾缩入,冷汗大出,须臾不救;又中风昏迷不醒;又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肿脉绝,皆治之。生葱一二斤,截去其叶须,留中段四寸许,用绳缚之,分二束,放锅内蒸热,不见水取起,患人脐上熨之,又将次束置锅内,此束冷则换之,如此数次,病人鼻气略闻葱气即醒。一切急中风、阴脱风寒,无有胜此者。如无葱,以蒜代,如上法亦好。又用生姜捣烂,加盐四两,炒热布包熨,亦作二包换之。”详细介绍熨脐法的操作;《惠直堂经验方?卷四?妇人门》:“治子死腹中不出方:黄牛屎,炒热,醋调敷母脐,即出。”
清代诸多典籍中,影响最带的当属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17],作为一部外科专著,其不仅对脐疗法的药物选择、方剂使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塑型基质、适应症、禁忌症及相应辩证施治原则、治疗机理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脐疗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进一步总结历代脐疗方法,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记载有涂脐法、敷脐法、贴脐法、纳脐法、填脐法、熏脐法、灸脐法及熨脐法等,并对相应验方和适宜病症进行总结扩充,治疗病症进一步扩大至内、外、妇、儿、皮肤和五官科等。如《理瀹骈文?略言》:“膏药贴法……若脏腑,则视病所在,上贴心口,中贴脐眼,下贴丹田”;《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炒香则气易透且鼻亦可兼嗅)如古方治风寒用葱姜豉盐炒热,布包掩脐上,治霍乱用炒盐,布包置脐上,以碗覆之,腹痛即止;治痢用平胃散炒热缚脐上,冷则易之;治疟用常山饮炒热缚脐上,其发必轻,再发再捆,数次必愈是也;此法无论何病,无论何方,皆可照用……又有熏脐、蒸脐、填脐法。(太乙熏脐法、附子填脐法)及布包轮熨等法”。可见吴尚先对先前医家的方法进行总结的同时又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脐疗法而言,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较为全面的总结,是脐疗法成熟阶段最显著的标志。
4 现代脐疗法的发展
1949年以后,国家领导人重视并大力支持中医事业发展,脐疗法亦受到中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以“脐疗”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可检索到相关脐疗文献2500多条,研究方向涉及脐疗法运用药物研究、机理机制研究、操作方法研究及临床报道研究等多方面,这些研究使脐疗法发展进入一个崭新全面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拥有较大影响力的脐疗法专著,如《中华脐疗大成》、《中医脐疗大全》、《敷脐妙法治百病》等,这些专著亦推动其进一步发展,使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更趋系统化和规范化。
近年来,脐疗法作用机理机制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贺振泉等[18]提出“脐疗机制新解-经络筋膜说”,认为脐疗法的根本是筋膜联系,通过脐疗法可以进一步改善脏腑及组织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最终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研究证实脐疗法具有温经散寒、消癥散结、祛寒除湿、温肾壮阳、益气扶阳及拔毒排脓等作用,梁伍等[19]通过对现代脐疗法临床应用进行综述,认为药物敷脐疗法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临床中,脐疗法不仅广泛运用于寒症、湿证、痛症治疗中,还借助其温热之力配合药物作用达到引热邪火毒外出的功效,故临床中也适宜部分热症。现今应用中,脐疗法应用形式在原本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改进和完善,如505神功元气袋的发明和研制就是脐疗法应用形式衍变的最好例证,其不仅具有使用、携带、运输十分方便的特点,而且临床效果灵验、价格低廉、适应症广,在防、治、养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20]。据文献报道,脐疗法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等100多种相关疾病的治疗,且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21]。相信随着对脐疗法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其临床应用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