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结膜炎
环境因素对过敏性结膜炎的影响 导致过敏性结膜炎的两大因素为遗传和环境。环境因素导致的过敏性结膜炎主要分为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两大类型。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与季节相关,比如春季空气中的花粉易作为致敏原而导致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生;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的过敏原常在室内,比如猫狗等动物毛发及螨虫等。空气污染与过敏性结膜炎发生率
过敏性结膜炎是一类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减少了人体暴露于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的机会,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失衡,因此,感染性疾病减少的同时过敏性疾病相对就增加了,尤其在发达国家中常见,如美国及日本的过敏性疾病发病率更高。
过敏,最初曾被视为罕见病,而在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过敏已经成为公众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在欧洲超过6千万人存在过敏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据估计过敏影响着近10亿人的生活 [1]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常与过敏性鼻炎伴发,30%-7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伴有过敏性结膜炎。
近年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得到广泛关注。有文献报道雾霾中的过敏原和有害刺激物质会对机体造成影响,从而加重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症状或增加其发病率。
PM2.5与过敏性结膜炎
PM2.5与过敏性结膜炎的直接关系尚未完全证实,但有报道发现空气污染会增加过敏性结膜炎的发病率。韩国Youngsub Eom等[2]的一项研究中使用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模拟PM2.5。二氧化钛纳米粒子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防御紫外线等功能,常添加于化妆品及涂料等日常用品。既往认为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为无毒物质,但现在发现其会在体内累积或引起单链和双链DNA断裂,并造成染色体损伤以及炎症等,具有一定毒性。Youngsub Eom等人的实验将二氧化钛纳米粒子滴剂滴入兔眼,每天一次,连续4天后观察眼表情况,发现兔眼表损伤和结膜杯状细胞减少,因此提示长期接触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会导致眼表损害。此研究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会引起过敏性结膜炎,但其引起的眼表损害会增加眼表对过敏原刺激的反应,因此至少可以提示雾霾对眼表是有损害的。
临床上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通常可以找到很多过敏原,也可能找不到过敏原。现在还没有开展关于PM2.5作为过敏原的研究,例如提取出PM2.5中某些成分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所以现在临床上尚不能确定PM2.5是否会引起过敏性结膜炎,要真正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过敏原研究或者激发试验,即将可疑过敏原做成滴眼液直接滴眼,若患者很快出现过敏表现,则可证明过敏原。但在国内因患者难以接受,一般无法开展这样的临床观察。
过敏性结膜炎的防治
过敏性结膜炎的预防可分为三级:一级预防针对健康人群,例如健康人群在雾霾天气中应佩戴口罩和眼镜、进入室内后及时清洁脸部,尽量做足预防工作;二级预防针对有过敏性结膜炎的患者,如果患者清楚过敏原或易发病季节则可以在发病前用药预防,如在接触过敏原或发病季节前半个月或一个月开始滴用双效作用药物盐酸奥洛他定,即抗组胺药物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可以减少复发率或减轻发病时的症状;三级预防针对重度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除加强治疗外需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在发病时的主要症状是眼痒、眼红,可冷敷减轻症状;需要嘱患者避免揉眼刺激肥大细胞释放颗粒而加重症状。过敏性结膜炎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六大类: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抗组胺和肥大细胞稳定剂双效作用药物、非甾体类药物、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另外,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中大约有60%-80%合并有干眼,所以常规应用人工泪液可以缓解干眼症状,且其冲刷作用可以减少过敏原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