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解读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我国从1997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制订和修改了居民膳食指南,在过去20年里为人们提供了科学膳食指导,使得城乡儿童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加、营养不良发病率下降。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病、肥胖症的发病率增加,将是威胁全民健康的又一新的课题。因此今年5月,卫计委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旨在保障全民健康素质,减少慢病的发病现状,

   新版膳食指南主体从原来的10条变为6条,看似精简,内涵却更深。总结如下:

一、重平衡

基于最新的营养状况调查和慢性病现状调查,新版指南更突出“膳食平衡、吃动平衡”。除了谷类为主,食物多样化。继续强调增加奶类、大豆、蔬菜、水果的消费(我国居民仍然存在这几类食物的摄入不足),也细化身体活动量为“每周5天中等强度、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6000步是身体的主动运动,不包含日常的活动消耗。如做家务、拖地等不在此内。有减肥需求的人活动量在40分钟以上。

二、多样化

平衡膳食模式重在食物多样,栏目里特别提出“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不仅有了可参考的种类数,并把范围放宽在一周内,使得膳食指南充分落地。这一特点还体现在,将老版推荐的“谷薯类食物250-400g”细化为“其中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g,薯类50-100g”,蔬菜强调“深色蔬菜占50%以上”,引导居民注意品种选择和数量平衡。

三、有弹性

在动物性食物的推荐中,把鱼、禽、蛋和瘦肉的摄入量也拓宽到以“周”为单位,例如:每周吃鱼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类280-350g,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g。这样的弹性饮食,不仅注重营养摄入总量,更适合“生活节奏快、在外就餐多”现代居民生活特点。其他诸如“优先选择鱼和禽”、“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从健康膳食、预防疾病的角度指出选择动物性食物的侧重点。

四、减少糖

虽有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但近十年来中国肥胖率不降反增。新版指南将“健康体重”突出至第二条,呼吁控制体重的重要和紧迫性。相应的,除了继续强调“少油少盐”,首次在正文条目内强调“控糖”,以降低龋齿、肥胖、2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相关慢性病的发病风险。这里的“控糖”主要指限制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烹调、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单糖、双糖或糖醇等,多见于含糖饮料、糕点、加糖烹饪的菜肴等,建议添加糖每日不超过 50 克,最好低于 25 克。也改变了当下许多人将“多吃水果”与“健康饮食”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新《指南》建议水果一天在200—350克,而旧版是200—400克,反而降低了。

五、有兼顾

新版特别建议素食人群增加大豆/豆制品、全谷物、坚果、菌藻类食物,多样选择烹调油等,来满足素食人群对蛋白质、维生素 B12、n-3 多不饱和脂肪酸、铁、锌等营养素的需要。在居民饮食行为上,也特别提出“珍惜食物,按需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等人文关怀。

六、更直观

   新版膳食指南在图形表示上更为直观,在“膳食结构塔”之外,又推出“膳食餐盘”,形象给出了各类食物的搭配建议和数量分配,使指南更易实践。、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