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角膜塑形镜技术中国引领人――谢培英
高端访谈丨角膜塑形镜技术中国引领人——谢培英文章来源:中国女医师协会视光学专业委员会文章转自:《隐形眼镜世界》2016年第一期-06-09
角膜塑形镜技术近年来发展趋势良好,也吸引了大量人士从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那么角膜塑形镜到底好不好,能否在我国大力开展呢?我们专程采访了角膜塑形镜在中国的开创者和引领人谢培英主任。
隐形眼镜世界(以下简称CLW):从1994年回国之后, 您一直都在从事角膜塑形镜技术方面的研究吗?
谢培英:我1994 年底回国,一开始并没有打算从事角膜接触镜方面的工作,而我的导师中岛章教授对角膜接触镜方面的技术和产品情有独钟,他引导我进入角膜接触镜的世界,并且希望我能在中国开展这项工作。在当时的中国,视光学是眼科学的子分类,并没有专门研究视光学的学者, 而我之前一直从事眼科工作,所以转向视光学研究之前我有过思想斗争,同仁的院长也曾劝我继续从事眼科工作。
后来我决定从事角膜接触镜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导师对我的期望,当时的中国并不缺做眼科手术的医生,但是专业研究视光学的医生则几乎没有,我的老师鼓励我回国后开展这项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国内没有特定的眼视光学的概念,许多医生也认为视光学只是眼科工作中的一部分,但是我知道这方面的工作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屈光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许多疑难问题,在手术和医药无法解决时,只有通过角膜接触镜这种特殊手段才能解决,我认为这是非常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事情。我犹豫再三后,最终坚定地决定从事视光学工作。
回到同仁以后,我在各方面的协助下,在北京同仁医院内开设了中国第一家以医生为主导的角膜接触镜中心。从那以后,我就陆续不断地把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引进中国,比如RGP 镜的验配, 特殊设计镜片的应用等。1998 年时,角膜塑形镜刚从美国传到中国,当时我非常感兴趣,为了更好地学习,我专门去了美国和欧洲,去参观了他们的小型镜片加工实验室,详细学习了镜片生产的过程,回国之后就开展了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
1999 年年底,我调到北医后,中国的医学领域已经逐渐有了眼视光的概念,温州一直是中国视光工作的先驱,而当时在北方并没有这样的学科和领头人,于是我就和当时的北京医科大学科研处讨论,开始开展培养视光学医生的工作,并承接了北医的985 工程项目,发展眼视光学,并利用几年的时间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组织撰写了进二十部相关专业书籍。
2000 年,我们成立了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
CLW:2000 年,角膜塑形镜曾经遭遇了一次寒冬, 10 年之后再次复苏,并且发展迅猛,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谢培英:十几年前的那次教训非常惨痛。一是因为国家对角膜接触镜行业的监管不够严格,许多医生并不十分了解和认识角膜塑形镜,所以在工作中也没有进行严格把控。二是部分厂家或商家以次充好,许多假冒伪劣、不良产品在市场上泛滥,导致各地进行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的并非专业医生,从而出现了集中性感染的一些例证,对整个视光行业的影响非常坏,也导致这一事件在全球被称为“中国现象”。
经过十几年的拨乱反正,也是希望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拥有良好开端与技术复兴,让整个眼视光行业逐渐规范化、程序化、健康地发展起来,不希望重蹈覆辙,重现十几年前的问题,我们现在通过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IAOA)的平台进行培训、宣讲,并积极参与国际的学术交流,实际上就是为了将角膜塑形技术介绍给大家,让大家真正了解它的技术含量,并认识到这项工作对青少年的近视防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而科学地普及这项技术。
CLW:您回国以后筹建了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您是出于什么想法和目的筹建了这个中心?
谢培英:我们视光中心在2000 年成立之时就一直从事角膜塑形镜技术工作,有的患者已经戴镜十几年。我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角膜塑形镜并不是根治近视的办法,因为目前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根治近视。只能说,患者在一定的戴镜时期内有可能降低度数,提高视力,国内国际的各项研究也证实了角膜塑形镜延缓近视发展的效果。我一直强调,角膜塑形镜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治疗过程,如果没有持久的观察,那就谈不上它的真实有效,如果没有安全的管控,也就不能保证患者的眼睛拥有健康的状态。
现在我们宣传角膜塑形镜,一是为了把它的技术性、前沿性正确地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提高对它的认识,也希望医生、患者和厂家这三方面密切配合,保证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这项工作。如果想要做好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需要人力、物力不断地投入,而且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热情,需要付出很多艰辛,要认识到工作所需要的高度严谨性和重要性。
CLW:出于什么原因,您成立了国际角膜塑形学会亚洲分会和全国角膜塑形安全监控专业委员会?
谢培英:2011 年,我参加了国际角膜塑形学会,当时美洲、欧洲、大洋洲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会,大家提议在亚洲也开设学会,当时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在中国更好地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工作,如果有国际平台相互之间的扶持会发展得更好,后来经过讨论和组织酝酿,2012年正式成立了亚洲分会,由我出任首届主席。同时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在近视防控领域的角膜塑形镜技术,我在2012 年又提议成立了中国学术指导委员会。目前经过近三年的时间,参与IAOA培训的人数过万,累计入会人数达到2400 余人。2015 年6 月,我出任主任委员,成立了中国女医师协会视光学专业委员会,搭建了一个专为女医师开设的互助协作和高层次交流的技术平台。
在中国女医师协会和IAOA 平台的齐心协力之下,我们成立了全国角膜塑形安全监控专业委员会,目前已有全国范围内52 家医院加入安监会,每家定点医院将具体工作落实到角膜病和塑形镜专家,由两方面协同工作。我们利用委员会的影响,把角膜塑形镜技术的工作进行规范化,把镜片对眼睛可能产生的影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用药方法都列出来供大家参考,以统一的模式为大家进行工作指导,主要还是希望大家在验配过程中能够提高风险意识,尽量避免角膜感染等一些并发症的出现,这样才能保证眼视光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CLW:现在有很多业内人士跃跃欲试,想开展角膜塑形镜业务,但是苦于没有技术,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谢培英:角膜塑形镜在视光领域里是高精尖的一项技术,按照国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规定,它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而且只有医务人员具有处方权。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可能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比如需要高级验光技师,或护士配合去做一些检查和佩戴之后的护理、清洗及培训患者工作。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是一项医疗工作,在验配过程中需要和眼表密切接触,而且大多数是晚上佩戴镜片,如果各方面没有适当的配合,比如材料的选择、设计的选择、镜片的使用方法等等,如果配合不恰当的话,有可能对眼表产生损伤。
我认为,如果要开展角膜塑形镜业务的话,首先要从从业人员的资质、人员的配备方面考虑。目前,国内权威从事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的医师都是主任级别的,或是由医学博士带队开展这项工作,然后逐级配备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验光师、护士等,所以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团队。
第二点,要建立完善的验配系统,比如应该如何选择镜片,如何选择适合的护理产品和镜片产品,医生都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我们中心经过严格的考察和临床观察,也向我国的验配医师推荐了高品质镜片,目的就是从产品源头确保角膜塑形治疗的安全。另外,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的环境和条件要求非常严格。在所有的光学验配中,验配角膜塑形镜所要求的医疗器械配置是最高的。像我们的视光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至少要做最基本的16项检查,根据不同的需求再添加其他检查项目, 包括视觉功能、视觉质量、生物力学等方面的检查,所以大量医疗器械的配备是必要的。
第三点,工作人员要在正式开展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之前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如果没有培训,不了解角膜塑形镜验配工作的具体内容,掌握不了其中关键性的技术、数据等,就没有办法正式开展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开展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或仅仅是把检查的数据传送给厂家,由厂家代替你来做镜片的选择,或开具镜片的处方,这对医师来说就是盲目地进行验配。这样验配出来的镜片到底好不好,会出现什么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应该怎样去认识、理解、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无从考证的。目前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盲目地开展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影响整个行业,这不是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状态。我们中心也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耗费大量精力研发了我国首个电子病历系统和远程视光医疗网络,解决了我国视光医技人员短缺的情况,也将先进的技术辐射送达全国各地,高效地实现了网络会诊、培训和交流。
我也劝诫大家要回到正常规范的发展轨道上,不能随意进行验配工作,否则就增加了风险,如果不及时纠正不良之风,让大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难免会出现角膜感染等问题,这对将来整个行业的发展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安全比有效更重要,我们要携手宣传正能量,让角膜塑形镜的验配工作健康地持续发展。
CLW:欧美国家的角膜塑形镜戴用人群主要是成年人, 而国内的使用人群则是青少年居多,主要用于近视防控。为什么国内外之间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谢培英:以前有过这样的统计,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戴镜人群中有85% 以上都是十八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而欧洲的戴镜人群中有85% 是成年人戴镜。出现如此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戴镜人群的使用目的不同,亚洲人戴镜主要是用于近视防控,那么人群自然就是青少年群体,而且中国近两年的近视群体逐年扩大,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性问题,而且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控制这个问题,所以塑形镜是一项比较新颖,并且很有前景的技术,大家也都非常看好这项技术。而欧洲人戴镜主要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以前他们白天长时间佩戴软镜,容易引起眼睛干涩、不舒服等问题,后来就有一部分人选择佩戴角膜塑形镜,因为是夜晚佩戴,第二天的视力会有所好转,所以白天就不需要戴镜,既方便又舒适,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欧洲的近视发生率没有亚洲这么严重。
CLW: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角膜塑形镜还是一个高消费的医疗用品,随着科技的发展,您认为,是否有可能会出现更多高性价比的角膜塑形镜,能造福更多的普通家庭呢?
谢培英:到目前为止,角膜塑形镜还是相对高消费的。在美国,验配角膜塑形镜产生的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医疗保险,比如一些基本检查的费用和付给医生的费用,二是购买镜片的费用,其中付给医生和医疗服务方面的费用很高。目前,国内还不像美国那样分配费用,只是类似于单纯地出售镜片,这也属于一种不良之风,需要慢慢纠正。目前,我们视光中心的收费已经向美国靠拢,40%的费用实际上是付给医师的,也就是医师服务费,包括对眼睛的全套检查、医师给你的咨询建议指导以及试戴评估等,这是医师为此付出的技术和辛苦,也是医师自身价值的体现。我们前段时间开会时也在考虑要达成一个专家共识,其中一条就是将角膜塑形镜验配的两部分费用在收费中单独考虑,这一条是需要向国外学习的。相对之下,老百姓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方式。
视光学最开始叫视觉保健,在西方,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所以他们对眼科检查与保健非常重视,而中国还处在“有病看病”的传统观念,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自身的视力健康更关注了,所以也开始接受眼部的检查, 那么将来这个收费会进入正常的医疗收费系统。
从整个隐形眼镜的发展趋势看,不管软镜硬镜,还是从技术、材料、设计、加工的角度,各方面都会有不断提升的可能。现在角膜塑形镜已经为人们所知,今后的使用量也会大大增加,镜片的定价也可能会降低,但是付给医生的费用应该没有降低的可能性,因为这是对医生的尊重。
CLW:您认为,未来国内的角膜塑形镜市场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谢培英:我认为,未来国内的角膜塑形镜市场发展前景会很好。眼视光学分为眼科学和视光学两部分,二者密切关联,角膜塑形镜方面的工作是和眼睛的角膜、眼表的病理和生理各方面密切相关的,需要通过一系列力学、生物学等效应发挥作用,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眼睛健康状况。而今后角膜塑形镜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眼科大夫的密切关注,这就需要眼科医生继续学习,更新知识,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国内角膜塑形镜市场今后会有快速的发展,因为和其他方法比较起来,到目前为止, 角膜塑形术是防控近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国内更迫切的需求是要设计更适合亚洲人眼睛特点的新型镜片,与此同时还需要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对高度近视、高度散光进行治疗,促进国际交流和国内多中心联合研究。另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品牌医生,在传承中国传统医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专家团队,更加健康有序地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医、教、研工作。
CLW: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