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知识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大多呈球形颗粒状,根据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分为甲、乙、丙三型[1].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不同分成多个亚型,目前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1],在人类中流行的主要是甲型H1N1和甲型H3N2亚型[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均仅有一个抗原亚型,且宿主种类有限,较少发生流感大流行[3-4].流感流行病学最显着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具有季节性,发病率[1].全球每年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发生流感[5],大部分流感患者可以自愈,但也可出现肺炎、脑炎或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据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500万例重症流感,导致25万~50万患者死亡[6-8].我国季节性流感疾病负担调查显示,2003-2008年我国北方和南方每年由流感引起的超额死亡率分别为18.0/10万和11.3/10万,其中死于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者达49.2%和46.2%[9].2009年全球爆发新甲型H1N1流感疫情,住院患者中有40%~66%影像学检查显示有肺炎,其中有22.9%~42.0%可能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部住院患者的病死率为2.7%~11.0%[10-13].
近年来,我国还先后出现了H5N1及H7N9禽流感疫情,截至2015年2月23日,我国共报告571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其中212例(41%)死亡[14].同时有散发H10N8[15]、H5N6[16]禽流感病毒感染患者报道,且多为重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新甲型H1N1流感及其他流感药物干预指南、我国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1]以及《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4年版)》[17]均推荐并强调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流感,但鉴于目前流感多发及重症病例频发的形势,临床实践中流感抗病毒药物的早期诊治策略尚不明确,尤其是对于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妊娠女性、老年人(年龄≥65岁)、重症患者等的治疗策略缺乏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组织专家撰写此共识,以规范抗病毒药物在流感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