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配不一样的助听器
尽管是否要佩戴助听器最终还是由患者或家人决定,但是许多人在做这一决定时仍会有疑问,此时需要临床听力师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给出建议,而不应只看纯音听阈图的结果。患者想佩戴助听器的最初动机是预测该患者是否能够坚持佩戴助听器的关键因素,通常此动机很现实,就是听的不好,想要改变聆听现状,这一动机是患者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决定。当然患者自己认为佩戴助听器后的利与弊并不一定就是科学正确的,患者听力障碍程度的自我感受将会影响其对助听器优势的期望值。患者对助听器利弊的期望值严重的受到别人对助听器的评价的影响。助听器潜在的购买心理因素最大的可能之一包括佩戴助听器后对患者自我形象的影响,听力师需要了解患者的期望值,并及时修正其不切实际地、过低或过高的期望值。尽管助听器在安静和嘈杂环境中都能对患者有所帮助,但是在安静环境中提供的帮助会更大,因此,如果患者主要是在安静环境下聆听,会更容易接受助听器。
听障患者之所以不接受助听器,主要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听力损失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质量,认为与其他患者相比他没有那么困难,配助听器没有必要;或者是因为已经明确知道自己的听力损失程度,但或许因为外观、操作、经济等方面原因,仍然不愿意佩戴助听器。
如果患者难以正确操作助听器,那么日后助听器的使用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选择助听器验配对象与助听器类型时,必须考虑患者潜在的操作方面的困难。中枢处理障碍疾病和患者的年龄太大都会对助听器验配对象的选择造成影响,例如,老年人验配助听器时,就需要考虑其手指操作的灵活度因素。
因为听力损失伴随耳鸣的患者发现助听器通常能够帮助他们降低耳鸣的困扰,所以耳鸣对患者是否选配助听器,选配什么样类型的助听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不介意助听器外形的患者更容易接受助听器;助听器不仅对言语声进行放大,也会对噪音进行放大,能够接受这一事实的患者也更有可能使用助听器。
重度到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可能会更受益于人工耳蜗,判断哪种设备更有效的最有用的指标是助听后的效果评估结果,所以专业来说,即使是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仍然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助听器佩戴的。
婴幼儿尚无语言,不能做言语测听,因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裸耳听阈和助听听阈的结果判定是否需要给婴儿患者植入人工耳蜗(除听力学评估外,同时还要排除医学或心理学的禁忌症)。 不管是在同一侧耳还是在对侧耳,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一般能提供互补的信息,因此,建议对侧耳有可用残余听力的情况下,都尽量佩戴助听器,并坚持做效果评估,了解双模式听声是否更加有助于患者的提高。
对于因听力损失太重而不能通过助听器获得有效的听觉刺激、又不想或不能(医学或心理学禁忌症)植入人工耳蜗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应当进行视觉-触觉信息整合的康复训练,这在他们与人交流沟通上,是一种必须的技巧,很有必要。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能仅凭言语测听结果低于某一标准而不给患者验配助听器,但是,如果患者有几项听力学/医学指征提示不宜立即验配助听器,例如中耳炎,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指征,盲目给患者验配助听器。
因此,专业的听力师或听力机构要事先对可能的影响助听器验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每一个影响因素都要慎重考虑,不能因某一因素而忽略其它,并将这些因素全面的告知患者及家人。爱耳时代一直坚持此原则,一贯秉承专业的态度切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
例如,一位小耳畸形的患者,外中耳道闭锁,传导性听力损失,家人想配气导助听器,但我们坚决反对,因为气导助听器是绝对不满足患者的听力和佩戴需求的;又比如,一位反复复发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失急需配戴助听器,但患者就是觉得耳内式气导助听器戴起来好看,那也不给配气导助听器;再比如,大前庭的患者,听力损失反复波动,家人想早晚也得植入人工耳蜗,就等着,别配助听器了,要不然直接手术,那也不行啊,必须得先戴着助听器,有的人大前庭就是一直戴助听器,效果就很好,所以必须的等值到了那个适合的植入点时,才会建议患者植入人工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