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诊断的相关数值(引用)

川崎病迄今病因未明,其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表现为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川崎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损害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是儿童时期缺血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等。在未经治疗的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18.6%~26.0%,冠状动脉瘤为3.1%~5.2%。冠状动脉损害可持续数月到数年。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小于1岁或9~17岁、男性、亚太裔岛民、西班牙裔居民等。近年来,由于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应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明显下降,但仍然达5%以上。冠状动脉扩张可在病程第3~5周内恢复;约半数冠状动脉瘤在1~2年内消退。

由于川崎病的预后与冠状动脉损害及其严重程度有关,所以一旦确诊或者怀疑川崎病,需要判断是否发生了冠状动脉病变。目前,超声心动图是监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等心血管系统损害的最佳方法。日本1984年颁布的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并没有严格考虑到冠状动脉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过程,因此可能造成漏诊。北京儿童医院根据对正常小儿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内径与年龄呈正相关:3岁以下,冠状动脉内径<2.5 mm;3~9岁,冠状动脉内径<3.0 mm;9岁以上,冠状动脉内径<3.5mm。冠状动脉内径/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值(CA/AO)与年龄及体表面积无关,平均值0.18,最大值0.25。目前这可作为我国小儿冠状动脉正常值的参考标准。

如果冠状动脉内径大于上述正常值或CA/AO比值大于0.3,尤其是当某一节段的内径超过相邻节段内径的1.5倍时,即为冠状动脉扩张,如呈瘤样扩张又称为“冠状动脉瘤”,是常见的一种扩张类型。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0 mm为轻度扩张;4.0~8.0 mm为中度扩张;>8.0 mm为重度扩张。如果冠状动脉内径缩小,二条管壁回声不规则、不对称,管腔连续的无回声区不规则或中断等则提示冠状动脉狭窄和阻塞。

积极防治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对改善症状、减少心血管损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主张应用大剂量(2g/kg)或亚大剂量(1g/kg),但有些病例需要再次使用。国内学者参考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和美国心脏学会的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或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提出Ⅰ-Ⅵ分级管理方案,在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防治方面有借鉴价值。

对于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闭塞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目前治疗的有效方法。许多国外研究报道应用心导管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取得良好效果。因此,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方式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