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闹,别再讲道理,这1句话更管用
周末的家庭聚餐时,表妹4岁的儿子豆包在房间里撒欢的跑,被地上玩具扎到了脚,嚎嚎大哭,气的开始扔玩具。
表妹说:自己不收玩具,扎到脚了吧,快点别哭了。
可豆包哭的更大声了,表妹赶紧连哄着说不哭不哭,要什么妈妈给你买。
表妹无奈说:豆包脾气太大,动不动就哭闹,真的没办法。
孩子发脾气相信很多爸妈都遇到过,而且你发现用各种法子还解决不了:
你跟孩子讲道理,他听不进;
你要吼孩子,他哭的更大声;
你选择冷处理,他哭的更伤心;
很多人会像表妹一样,选择妥协,先哄再说,还有暴脾气的家长可能就是“挨揍警告”,目的就一个:快别哭了。
但是,孩子哭是正常的情绪表现,父母的强行制止反而才是问题。
孩子为什么发脾气
2-5岁孩子自我意识萌发后,对世界的探索和学习充满了“求知欲”,这是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表现。
他们渴望独立,但能力又跟不上,在遇到阻碍时,无力和挫败感就会让他们发脾气,流眼泪。
幼儿教育专家李群锋说:儿童的情绪和大人的不一样,孩子的情绪表达往往直接,且是通过行为来表达的。
孩子发脾气时这几种方法要不得
成人可以其他方式表达情绪,但对孩子来说哭能直接表达。强行制止情绪表达,会让孩子“情绪脑”受损,影响心理健康。
开心,难过,愤怒,害怕等等情绪组合,是帮助孩子们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使孩子们的人格更加完整。急着让孩子不哭,其实是强行让孩子停下情绪,这两种方法不建议父母使用:
1. 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爆发时,是听不进道理的,就像你不开心时,更希望朋友倾听,理解你,而不是跟你讲一堆道理,对成人一样,孩子也是这样。
小薇在商场见过一个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明明很害怕无助,但在憋着不哭,他爸爸到了以后,虽然在克制,但眼泪已经流下来,嘴里却说:“我是男孩不能哭,不能哭......”
孩子被教育不能哭,而强行压抑自己的情绪,这对他成长心里健康都是不利的,可能长大后面对问题时,会给自己压力无法化解,变得消极。
2. 一味满足孩子
比起打骂,在讲道理无效以后,很多家长选择妥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看起来能够安抚当下孩子情绪,又给了孩子满足感,但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情绪认知,久而久之,孩子无法正确对待情绪,还会用哭闹来“要挟”父母。
就像表妹那样,最后还给豆包贴上了“脾气大”的标签,这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面对孩子发脾气时,父母正确的引导是帮助孩子认识情绪的关键,用积极的言语给孩子同理心,比起单纯制止“别哭了”更有效!
解决孩子哭闹,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在哭闹发脾气时,共情是安抚孩子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对孩子情绪的理解和接纳。爸妈们可以参考这几个方法:
1. 接纳孩子的情绪
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而第一句话就很重要,就是表达出同理心。
比如孩子摔倒时,很多家长会说“怎么不看路”“这么大还哭站起来”,而最该给孩子的就是“我知道一定很疼”,这给孩子缓解情绪有很大的帮助。
换个角度去理解,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才是对孩子情绪最好的接纳。
2.给情绪一个缓冲区
让孩子尽情的释放情绪,给孩子简单的拥抱,轻拍后背等,都是帮助孩子情绪平复的方式。
给孩子缓冲情绪时,可以教会孩子情绪认知,比如像豆包那样,我们可以说:“豆包现在脚是不是很疼,如果妈妈走过去被扎到,肯定也会疼哭的”。
帮助孩子了解情绪来源于:疼痛、难过、生气、害怕...通过理解情绪,肯定孩子情绪,让孩子慢慢平复下来。
3. 引导孩子处理问题
理解孩子情绪,缓冲后再了解事情经过,能更加清楚知道孩子情绪原因,哭闹没有解决问题,发泄完以后该怎么去面对。
就像事后和豆包说“你扎到一定很疼,我们看看脚有没有受伤”“如果其他人扎到一定也会和豆包一样难受”,“我们应该把玩具收好,这样其他人就不会受伤了对吗”
这个过程,让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又有释放,而又能够学会如何处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写在最后其实处理哭闹的方法,小薇相信很多妈妈们都知道,偶尔几次还能照着法子来,但孩子可是制造麻烦的“永动机”,多次下来老母亲们的火是真的压不住。
我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想直接吼孩子,所以我选择的一个方法是,先拥抱,让彼此冷静下来,再解决问题,还挺有效,起码发火次数少了点。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爸妈,多付出点耐心,才能教育出有耐心的孩子,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