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

冻伤

冻伤主要是由极度寒冷引起的皮肤或其他组织的局部伤害。冻伤最有可能发生在身体远离以及的大部分暴露的部位。当≤0℃(32℉)时,紧贴皮肤的血管开始收缩,暴露于强风时也可能引起同样的反应。这种血管收缩有利于维持身体中心的温度。在极度寒冷或身体暴露于寒冷环境过长时间,这种保护性反应会严重减少身体一些部位的血流供应。

手、脚和耳、鼻较容易发生冻伤。冻伤的局部常渗血、淤血、水肿,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坏死等表现。如果温度低至零度以下,则可能发生冻结性冻伤。过低的气温可使外周血管收缩、坏死,身体局部会表现红肿、充血及热、痒、痛,严重者损伤可深达肌肉、骨骼,使肢体溃烂、坏死。

冻伤程度分类

简单的说,冻伤的程度与烧伤一样分为四种,即:红、肿、热、疱。

Ⅰ度冻伤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及轻度水肿。解冻复温后:局部皮肤立刻变红或紫红、肿、充血。病人感到局部热,痒或烧灼痛。预后恢复:症状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不受影响。

Ⅱ度冻伤

临床表现:皮肤有水泡或大疱形成,泡内有黄色粘稠液体或粘稠血浆。解冻复温后:局部较为剧烈的疼痛,并对冷热刺痛不敏感。预后恢复:症状于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同样不受影响。

Ⅲ度冻伤

临床表现:全皮坏死。解冻复温后:皮肤呈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恢复后留有斑痕和功能障碍。属较为严重的冻伤表现。

Ⅳ度冻伤

临床表现:身体某部位坏死脱落,如肢端,肢体。解冻复温后:皮肤逐渐变成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留有斑痕和功能性障碍,留有残疾。

急救要点

为冻伤患者提供急救时,只有在无冰冻危险时才能对冰冻身体部分进行复温。对严重冻伤者,应该在24小时内进行复温。最好将伤患部浸入37℃(即体温)至40℃(98.6-104℉)的水中20-30min以达到复温的目的。化学加温器不能直接放于冻伤的组织上,因为它的温度可能造成烫伤和超过目标温度。复温后应加以保护防止冻伤组织再冻伤,并快速转运伤病员给予进一步的治疗。冻伤的身体部分可覆盖灭菌纱布,指缝间也置纱布,直至伤病员进行医疗处理。由于非类固醇消炎药会产生不良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消化道溃疡出血),故不推荐使用此类药物作为急救方法。全身性冻伤的伤员在复温前后都容易发生休克,所以当伤员出现呼吸加速、脉搏微弱,应使伤员仰卧位,下肢抬高,加盖棉衣棉被保温。如果伤员心跳呼吸减弱至停止,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有条件者可给予吸氧。

低温伤害

整个身体暴露于寒冷中可能导致低温,当中心温度下降低于正常代谢和活动的必需要求即35℃(95℉)时,可确定发生低温。

急救要点

当低温伤病员清醒,有反应并寒战强烈,其应该使用聚酯填充的毛毯作被动复温。低温伤病员无寒战,应该开始积极复温,尽可能地使用加热毯。对于被动复温的伤病员,如果没有聚酯毛毯,伤病员有反应和寒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包括使用任何干爽的毛毯、保暖的衣物或是放射/金属箔毯。积极复温时,如果没有电热毯并且伤病员无寒战,可选择其他方法,包括使用热水瓶、加热贴或是温暖的石头。注意: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造成烫伤。

在所有情况下,对待伤病员都应该保暖,将其带离寒冷环境,将湿衣服脱掉;如果伤病员是中度至重度低温,应将衣服剪除,尽量减少伤病员活动。小心地使伤病员远离失温,尽可能提供一个隔潮层,以减少传导/对流和热能蒸发。

注意事项

冬季体育运动时注意安全,以防止低温和冻伤。雪崩地区的防护有助于减轻发生雪崩的危险,要熟悉当地雪崩警告标志和进行安全活动(如不入已经关闭的滑雪场)。因此知道在山区如何请求紧急救援尤为重要。如果整个身体暴露于寒冷中,身体中心温度降至低于正常代谢和机体功能的需要,大约为35℃(95℉),可导致低温。如果暴露在寒冷中并且身体的内在机制不能补充丢失的热量,中心温度会降低。由于人体温度降低,特征性症状会出现,如寒战、心动过整和呼吸急促,这些都是保持热量的生理性反应。甚至出现精神错乱。接着,缺乏协调的现象会变得明显,动作变的缓慢和吃力,步伐障碍和轻度的意识错乱会伴随出现。伤病员变的苍白,嘴唇、耳朵、手指和脚趾可能变成蓝色。在以后阶段,遗忘症开始出现,双手也不能使用。暴露的皮肤开始变蓝和浮肿,肌肉协调能力变得很差,几乎不能行走,伤病员显示出语无伦次/无条理的行为,包括极端躲避或昏迷。

如何预防冻伤和低温伤害

1.在寒冷环境工作的人员应注意防寒、防湿。

2.衣着保暖不宜透风,减少体表外露,露在外面的部位应适当涂抹油脂。

3.保持衣着、鞋袜干燥,沾湿后要及时更换。

4.寒冷环境下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

5.进入高寒地区之前,应进行适应性训练。进入高寒地区后,可食高热量的食品。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