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误用案例

     黄芪为补气升阳之品,甘而不腻,温而不燥。顺之以法,则攻可扶正;用之失度,则补能益疾。今择黄芪误用致病案例2则,以醒世人。

8.1、 黄芪致吐案

某男,11岁,1995年4月15日初诊。患者患肾炎已有2年,尿蛋白持续在( - )之间。诊见:神疲乏力,口淡乏味。腰膝痠软,舌淡、苔薄,脉沉细。

证属脾肾两虚。以四君子汤(《局方》)加鹿衔草、炒杜仲、怀牛膝、益母草、白花蛇舌草治之。服4剂后患者精神改善,饮食增进。于方中加黄芪20g,以助四君之力。不料1剂入腹,患儿反觉腹胀纳减,2剂后脘腹胀甚,纳呆,继则吐呕频作。急去黄芪,于方中加木香5g,诸症渐平。

按:患者证属脾肾两虚,用四君合补肾之剂恰合其证,故治之初见成效。于方中加入黄芪,本欲增强益气健脾之力,今反增疾致吐,其因一则虚不受补。久病之体,脾胃本虚,水谷不化,药石难消,治当轻药徐进,以缓图功。今贪功冒进,重用黄芪,骤补于中,虚不受补,反致壅塞,胃气难降,脾不升清,格拒不下,必致呕逆。二则组方失度。用药之法,当动中有静,静中求动。今医者用大剂黄芪补其气,致使静药滞而不行,壅塞于中。故李东垣于补中益气汤中佐陈皮以理气,严用和在归脾汤中加木香以醒脾,皆在静中求动之妙。




8.2、黄芪致痒案

刘某,女,53岁,1996年7月8日初诊。患者自述因气候炎热,夜寐贪凉而卧于地上,近日觉肘部痠痛隐隐,腰痛有冷感,伴口腻乏味,舌淡、苔白腻,脉濡。

证属寒湿外客太阳,内阻太阴。治当化里湿而祛外湿。方选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合平胃散(《局方》)。5剂后,汗出而诸症除。此后症状再作,守方皆愈。8月1日又复发,虑其屡屡反复,必是正气不足,御外无力,乃攻补兼施,故于方中加黄芪40g,3剂后,患者诸症如前,且背部红疹隐隐,瘙痒甚剧,夜不能寐,无汗。于方中去黄芪,又3剂,患者汗出后诸症减,瘙痒止,红疹亦退。守方4剂,余症遂除。




按:治疗之法,有先攻后补,先补后攻和攻补兼施。当视病情,权衡而施。外邪客表,实卫外力弱,但当辨明“痼疾”与“卒病”,先祛其邪,后安其正。此案乃寒湿外客太阳,内侵太阴之症。清代医家周学海曰:“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读医随笔?用药须使邪有出路》)邪自外入,当以外出。黄芪有益卫固表之能,今邪之未去,而过早用之,表卫虽固,邪之去路已绝。羌活等祛湿散寒之品驱邪外出,黄芪助卫气而固守于表,汗不得发,邪不得泄,诸邪郁积太阳之表,故背部红疹隐隐,瘙痒甚剧,《金匮要略》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金代名家张子和亦谓:“邪未去而不可言补,补之则适足资寇。”(《儒门事亲》)先贤之训耐人深思。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