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你不可不知的 10 大要点
中心静脉,指的是右心房连接的上下腔静脉,常用的穿刺路径是锁骨下、颈内、股静脉和外周 PICC。
临床治疗中,当抢救需要迅速扩容时、当患者有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当患者需要长期输液治疗或者需要血透、血浆置换、肠外营养等情况下,往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而肿瘤科患者接受高剂量、高渗、刺激性的药物治疗如化疗时,也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
本文依据 ESMO 指南委员会在 Annals of Oncology 上发布的癌症患者中心静脉通路建立的临床实践指南,介绍了中心静脉通路的建立的 10 个要点及 6 个急性并发症的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CVC)分为 4 类
包括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s)、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和完全植入式设备。
1. 非隧道式导管:适于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路时短期使用。
2. 隧道式导管:适于>30 天的治疗,如化疗、抗菌素治疗、胃肠外营养和血液制品输注。
3. 完全植入或手术植入导管(prots 或 port-a-caths):适用于有长期输液要求的患者,感染风险低。
4. 经外周静脉的 PICC,如经贵要静脉、肱静脉或较少采用的头静脉置管入上腔大静脉(SVC),其主要局限在于血栓风险较高限制了其使用时间。
中心静脉通路建立:10 个要点
术前应进行仔细评估患者的诊疗史、体格检查和适当的实验室及放射检查。
证据等级 [I, A]
www.yihu.com 可选部位:目前没有充足的证据推荐特定的位置。
可用:颈内静脉、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
潜在可用:头静脉、腋静脉、股静脉(鉴于感染和血栓的风险高,除非其他部位置管困难否则避免选股静脉)
2. 消毒:洗必泰溶液和酒精
3. 插入前或维持期间:不对导管定植进行抗菌素预防
证据等级 [II, B~C]
4. 在无菌手术室行局部麻醉。
5. 导管尖端位置:理想位置是右心房和上腔静脉连接处, 必须经术中透视或术后胸部 X 线确认。腔内心电图(ECG)也可用于确认导管尖端位置,但插入导线过程中可能发生心律失常 [V, D]。
6. 二维超声定位引导下首次插入成功率:颈内静脉更高,锁骨下静脉效果不明。股静脉穿刺证据不足 [III,D]。
7. 术后 4 小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若出现呼吸困难或胸痛应立即行胸部 X 线检查。
8. 在切口愈合后再行置入设备的护理。输注或采血完成后,常规用盐溶液冲洗。
证据等级 [II, C] 以下
9. 皮下输液路若不常使用,建议每 4 周冲洗一次; 隧道留置导管和 PICC 通路,建议每周冲洗一次 [III, C]。有报道支持输液港每 8 周或 3~4 个月冲洗,最佳间隔时间仍不明确。
10. 初始通路建立可选 经皮或开放途径,头静脉切开是预防急性并发症的最好方式 [IV,D]。
6 个急性并发症及其处理
急性并发症是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往往伴随周围组织的损伤或导管尖端的错位。最常发生的急性并发症如下:心律失常、 动脉穿孔、血胸、气胸、空气栓塞(罕见)。
1. 导管尖端移位或破损:立即在放射引导下调整位置或移除。
2. 心律失常 (23%~25%):插入过程中若导管插入过深可发生。可通过心电监护仪观察心律失常,回抽导管可纠正。
3. 动脉穿孔 (0~15%):移除套管,加压 10 分钟,监测患者神志、血压、脉搏和呼吸。
4. 血胸 (0.1%~11%):插入大口径胸腔导管引流胸腔内血液,若血量巨大可行胸廓切开术。
5. 气胸 (1%~4%):胸部 X 线可确诊,若患者不能自行恢复,则需插入胸腔导管排气。
6. 空气栓塞(罕见):立即让患者头朝下侧卧并吸入 100% 氧气。
相关医院
更多